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我是甚麼時候知道「大學老師」和「小學老師」有不同「社會功能」?這要從小學時代的一個小故事談起。

我父親是非常、非常、非常內斂、被動、低調的好好先生,而且年紀越大,越是佛系。但他很重視家庭,所以和家庭相關的時候,有時卻有驚人的行動力。

我小學在一間灣仔的官立學校就讀:軒尼詩道官立上午小學。因為這小學和皇仁書院屬於同一個校網,從前不少家長把子女送進軒官,就是為了皇仁。我對當年的小學老師至今十分尊敬、掛念,她們屬於上一代文人,給予了我們最完美的身教。

然而作為官校小學當中的「名校」,這學校的硬件實在非常一般(直接說就是差)。而且它在灣仔鬧市當中,附近交通非常繁忙,那時候香港急速發展,旁邊還要不斷起樓、拆樓,地盤工作不絕。有一段長時期,我們都是在地盤聲中上課,非常吵耳之餘,也確實有地盤污染物飄過來。至於今天「是常識吧」的冷氣,當時更是絕對缺乏,連教員室也沒有安裝。學校唯一有冷氣的,就只有校長室,以致我總會有意無意往那個方向移動避暑。

後來某一日,學校傳來喜訊,說校方決定「完善」(正常的「完善」定義)學校工程,全校因應旁邊地盤施工,決定全校課室逐步安裝隔音,以加強教學質素、保護學生免受廢氣污染。而由於有了隔音,室內會更熱,所以也會全部課室安裝冷氣。這對小學生而言(相信對老師也一樣),這是超級大事、核彈級德政,所以最後那年小學生活,班房就告別了上海灘式風扇年代。

接著,奇事發生了,居然有老師「感謝」我,我當時完全不明所以。後來才知道,父親聯同幾個港大教授同事(大概包括學生家長或舊生家長),寫了一份「研究報告」,證明學校旁邊的地盤施工超過了噪音、空氣污染的普世基準,會對學生身心構成損害,然後客氣地提了一堆工程建議。

在那個時代,並未有直選立法會議員,「民意代表」的概念並未普及,但政府部門卻開始了「引入民意」這指標。所以專業人士、知識份子在那個時空,影響力逐步上揚,也承擔了政府和市民之間的某種中介角色。革新會、公民協會、觀察社等,曾經都是直選出現前,香港最有民意基礎的組織,大概就是以這方式運作。

所以幾個大學教授,寫一份研究報告,送交政府管理的官立學校,今天看來非常簡單的一件事,當時卻已足以構成壓力。而當時的港英政府也同樣有行動力,可以快速回應。

那時候,我第一次發現:大學教授這身份只要用得其所,原來是可以做社會實事的。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