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黎智英開始獲得國際獎項,在可見將來,隨著他很可能被重判,諷刺地,國際認可也可能越來越多。不久前,一個台灣藍營節目用嘲諷的語氣,說美國出賣香港,說拜登在放棄引渡孟晚舟時,理應可以交換很多「人質」,為什麼只得到加拿大的兩個Michael,而沒有人提出以釋放黎智英為籌碼之一?

剔除上述立論的政治色彩,這個問題,卻是值得思考。

假如中國當孟晚舟是加拿大的人質,而「double」兩個加拿大人作自己囚禁的人質,這是從前的「遊戲規則」。但並不是說一個孟晚舟,就不能換一個香港人。畢竟這類「人質外交」,從來沒有常規可以,whatever that works。昔日的方勵之、斯諾登等等,無不是某種交換的一部份;而習近平拜登峰會前,雙方也有低層人質釋放,只是外間不大注意而已。

所以關鍵是每個人質的價碼,怎樣被釐定。在鄧小平、江澤民時代,一個中國人質越受國際關注,就越容易提高身價,然後得到「保外就醫」一類待遇,中國就當作賣了一個天大人情,去交換其他東西。北韓這類小國的人質外交,往往也是類似操作,就像一個窮人無中生有的去做deal,可以打主意的籌碼,從來不多。

但在習近平時代,潛規則卻有所不同。西方國家此刻強烈要求釋放獄中絕食的公民記者張展,這也有充份的人道理由,但習近平不似會有鬆動的空間。中國現在講求「制度自信」,更喜歡自己去捉人質、討價還價,主動set agenda,而不是被動的回應。從這個角度看,黎智英得到越多國際認同,卻是越不容易自由。

孟晚舟換了加拿大人質,自然也是和國籍有關。假如黎智英有外國護照,用他來交換,或被囚禁的是Mark Simon,「受惠方」就多了一個國家。但黎智英「首先是中國人」,在人質外交的hierarchy,就要低了一格。要從人質外交操作黎智英獲釋,目前看來極難;反而其他一些有外國護照、而不屬於第一線的香港人質,卻可能相對更有機會。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