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Patreon importer is back online! Tell your friends ✅

Content

伯娘一家不時有一些有趣訪客,增廣了我幼時不少見聞。記得家中曾經出現過一本《尢烈傳》,伯娘的牧師父親原來和尢家是世交,尢烈的孫子有次和他見面,送了幾本好像是自己出版的《尢烈傳》給他,似略有抱不平之意。牧師也許以為尢家與我家有關係(姓尤的人很少,母親是其一),而送了一本給我家。(尢烈本人使用「尤」的正體字「尢」,不過因為實在太冷僻,他的後人都已經改用「尤」姓)

我有印象除了因為姓氏,也因為那本書頗顛覆了我小時候對民國史、孫中山的印象,而從牧師口中,得知那也是一號人物,只是因為太低調,在今天才不為人知。

早前問父母這本書是否還在,一如所料,又是丟失了。不過尤家後人一直在整理家族史,終於在去年出版了《人間到處有青山:四大寇之尢列傳》一書。但收藏價值,相信還是本來那本更原汁原味。

這本新書的出現,我其實十年前就聽聞,因為尢烈家族出了一名政務官:他的曾孫媳婦名叫尤曾嘉麗,退休前是最高級D8的常任秘書長,我在一些公務認識了她。在AO當中,她形象平易近人、非常鄰家,with due respect,當時私下我和她的公務員下屬都是叫她「肥師奶」的。印象中約略聽她談過尢烈,而上述這本書,就是尤曾嘉麗和一名學者合著。後來她看過我一篇影評,還專門問我「為甚麼批評她先祖的兄弟孫中山」。總之,香港雖然有幾百萬人,但其實某程度上,香港真的很小。不用說六度空間理論,基本上兩、三度,就可以connect大部份人。

尢烈的故事,大家還是看上述那本書,但有幾點值得這裏簡單一提。

所謂「四大寇」,其實都是某程度上的香港人,他們是滿清晚年四個經常往來香港的廣東青年,大學時期成為好友,一起議論政局,討論革命,就這樣被朝廷注視。四人包括了孫中山、尢烈,另外兩人一個是陳少白,後來做過軍政府外交司司長;一個是楊鶴齡,做過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府秘書。四人當中,似乎還是同樣做過孫中山總統府顧問的尢烈最低調,而且長期隱居香港,不過和民國要員的關係從未終止。有傳孫中山死時,他是被點名的可能繼承人之一,雖然考據後應是誤傳,但「四大寇」逝於微時、之間有終生情誼,應是確實無誤的。

尢烈最神秘的經歷,是創立了一個今天少被提及的政黨「中和黨」,據說與幫會關係密切,在海外也有一定影響力。而尢烈雖然低調,而且晚年窮困,但在香港做了不少實事,例如他一生提倡「實用孔學」,是孔聖堂的主要籌辦人。當時孔聖堂得到漢學精湛的港督金文泰支持,去弘揚中國古學、抗衡新文化運動後的大陸新學(也是順道加強中港區隔)。但今天相信很多孔聖堂職員、學生,都不一定有聽過尢烈。

小時候聽過尢烈的故事後,最大啟發是發現似乎在中國近代史,有一些類似影子政府的存在。他們的負責人不會有太高調的公開身份,關鍵時刻卻可以有難以形容的影響力;相互之間的組織聯繫,則介乎今天的「無大台」、be water,和傳統幫會的鬆散結義之間。假如不是家人認識一些這類人,就不會令我從小到大,對「官方信史」充滿懷疑,也逐漸開啟了一些難以解釋的人生覺悟。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