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介🇩🇪】《默克爾大傳》:一代女強人的東德歲月 (Patreon)
Content
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時代終於結束,這是她本人授權的個人傳奇,來自匈牙利作家Kati Marton。由於默克爾非常保護個人私隱,這本書有不少驚喜,例如講述她在東德的故事,對今日的「新香港人」實在頗有啟發,以下為個人閱讀重點:
1. 默克爾的牧師父親是極少數自願由西德移民東德的人,表面上說是為了傳教熱情,實際上也包含了自己對社會主義「理想」的追尋。這令默克爾先天受到「兩面人」的訓練:來自西德、住在東德;在家飾演教徒、在學校積極參與共產黨少年團,也學會怎樣沉默寡言保護自己。這一套在東德是common sense,但在後來西德主導的統一德國政壇,就變成獨門心法。
2. 默克爾既不是沒有抗爭精神,也不是沒有妥協往績,反正就是自我保護得很好。她曾在大學畢業表現,略為犯禁地歌頌莫桑比克共產黨(那是親北京而不是親莫斯科),已經幾乎被褫奪大學生身份;然後東德祕密警察要她加入,她也沒有拒絕,只是說自己「口疏」。在東德最被壓迫的民運份子眼中,一直覺得這家人太取巧,但這卻是默克爾自保之道。
3. 默克爾對東德政權最不滿的是侵入個人私人空間,所以她一生對歇斯底里地重視私隱,例如至今拒絕使用電郵(而她是科學博士),如非必要也不使用短訊,就算send message也只有幾個字,而且有任何人洩露這些單字都會絕交。
4. 但默克爾作為一個科學家,判斷共產東德必亡的原因,完全是物質性的,而不是精神性的,例如她到過西方旅行、再對比共產陣營的經濟,就覺得東德倒台是早晚的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她對經濟崛起的中國另眼相看,因為她在中國看不到東德、蘇聯晚年經濟崩潰的跡象,繼而也對中國侵犯私隱、打壓人權選擇性地視而不見。
5. 她在東德讀科學,就是為了遠離政治漩渦,自此養成了一板一眼、凡事講邏輯思維、強調自己務實行動的形象。這套形象本來非常不討好,但偏偏德國政壇經歷了太有魅力的領袖,民眾就是想要一個沒有魅力的領導人,默克爾這個package就得到天時地利。
6. 默克爾對提拔過她的政壇恩師都很無情,除了「出賣」一手把他帶進內閣的統一德國巨人科爾,也拒絕聲援她首個加入的東德政黨的創辦人。不少前東德政客都因為和祕密警察的淵源、接觸,而成為統一德國的獵巫對象,但當時幾乎全國菁英都被祕密警察接觸,包括默克爾本人;默克爾卻有辦法把這一段輕輕帶過,卻又不會協助其他「東德同路人」清洗嫌疑,因為他們都是她的競爭對手。
7. 東德曾經比蘇聯更封閉,默克爾第一次到莫斯科,居然是在蘇聯買到西方搖滾樂,而一直希望往外走,可算是默克爾從小到大的心願。這方面的個人自由,看到她是十分重視的,這也是她的難民政策的部份來由。但她對難民背後的政權、國家一直避免正面對撞,這大概也是從小到大對蘇聯式政體的陰影。
8. 默克爾其實有文青的隱藏一面,俄語、法語、英語都很優秀,小時候特別喜歡俄國文學,所以一方面能理解俄羅斯人的浪漫情懷,另一方面也很理解蘇維埃管治的恐怖。由於她把性格隱藏得很深,這一面很少流露,直到日前她挑選幾首音樂為自己farewell,外界才知道她對東德歲月的感情是那麼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