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挪威發生恐怖襲擊,令人想到年前的紐西蘭恐怖襲擊,存有一個「網絡示眾」的成份。不少上一代朋友難以理解的,還有極端意識形態與「meme」的關係。

這方面,還是要從這類兇手的世界觀談起。

幾年前紐西蘭襲擊那位兇手撰寫了一份《大補完計劃》,他自稱有感白人生育率低落,穆斯林人口不斷膨漲,憂慮白人很快在自己的國家變成少數;他也不相信現存的建制,包括民主、傳媒、甚至北約軍隊,因為建制已被穆斯林和「叛徒」(傾向包容外來移民的自由派)佔據,依循既定規則無法解決問題。所以他要用武力告訴「外來人」,白人的土地永遠屬於白人,反映從他代表的新納粹到特朗普的「另類右派」,都有同一個「歐洲文明終結」的焦慮。

與此同時,兇手卻表示自己不仇恨穆斯林或外來文化,只是認為不同文化不應該混在一起。在上述計劃書第47頁,他強調「情緒先於事實」,似乎是這個成長於網絡、主觀理念主宰一切的世代,在「總結經驗」下得出的格言:「不要再用數據、圖表來說服大眾……一張海報能夠說服的人可能更多。人類是情緒化的,他們受情緒驅動。單調地重覆移民實況和數據,只會令群眾沉悶。所以要有創意……畫畫、寫作、唱歌、跳舞,唱詩,就算是迷因 (meme)都好。製作迷因、發表迷因,迷因比起任何宣言,更能促進種族民族主義運動。」

那究竟甚麼是「迷因」?

這可說是社交網絡上大行其道的一種敘事方式 (narrative),通常是一張圖片,有少量caption文字,但「訊息量巨大」,通常帶有黑色幽默、諷刺時弊等含義,令人會心微笑。由於迷因有娛樂性,傳播率高,重點在於簡單、易明,製作和傳播的門檻都很低。新一代在談論嚴肅的政治或社會問題時,一般是不會用嚴肅方式的,例如寫論文、寫blog、甚至在網絡討論區一個留言接一個留言的討論,對他們來說,都是史前生物的古老方法。網絡世界的原住民,只會用一張迷因宣示立場,「you are what you share」,不用長篇大論。

在另類右派抗擊主流的過程中,迷因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他們愛用玩世不恭的語氣,嘲諷傳統精英的理想,以短小精幹的迷因自居人民大眾,與知識份子、習慣長篇大論的自由派針鋒相對,這文化迅速在世界各地被仿效,包括香港網絡世界。另類右派發展出盤據網絡和製作迷因的習俗,因為不少人難以進入主流,背後也有邊緣被壓迫小眾抗擊主流的自我期許:自由派控制了政壇、傳媒、學院以及大小國際組織,網絡就成為他們打擊「腐敗精英」的唯一方法。

主流社會往往不為意被廣傳的迷因,其實充滿政治色彩。例如在特朗普和歐洲極右崛起過程中,另類右派網民把本來並無政治意味的佩佩蛙 (Pepe The Frog)無限改圖,漸漸將其「吸納」成自己的網絡吉祥物,不斷用它散播歧視性思想,最終導致原作者將Pepe「賜死」。然而網絡是自由進出的空間,符號自有其生命力,「吸納」Pepe的另類右派並不在乎原作者的想法,只會自行詮釋符號的新生命。

紐西蘭恐怖襲擊的兇手,就是成長在這個世代,開宗明義要自己的暴行,變成支持者容易消化的「迷因」,聽來似乎瘋狂,但配合當下網絡文化,卻又自成體系。傳統精英媒體只是一貫以「瘋子」形容這類有意識形態背景的恐怖份子,其實適得其反。

小詞典:佩佩蛙 (Pepe The Frog)

源自2008年的漫畫,作者Matt Furie,在歐美討論區被廣泛使用,包括紐西蘭恐襲兇手最愛流連的4chan,曾當選2015年Tumblr最受歡迎網絡圖片之一。2016年,美國另類右派以佩佩娃迷因爲宣傳中介,大舉傳播陣營的意識形態,令原作者對佩佩娃被用作「散播仇恨」大為不滿,但又抗議無效,唯有在2017年宣佈將它「殺死」。

信報財經新聞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