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Patreon importer is back online! Tell your friends ✅

Content

離開大東電報局之後,祖父因為曾經有培訓專業人員經驗,輾轉進入另一個港英部門:教育署。最初被派往任教維多利亞工業中學,然後任教皇仁書院,任教的科目是物理、數學,一教就是十多二十年,直到退休。

他對皇仁除了深有感情,也令皇仁和我的家族結下不解緣:他的五個兒子當中,其中四個兒子(包括我父親)、和一個姪子,後來都是皇仁書院畢業,再下一代就是我;而且我們的名字,不少依然刻在禮堂的歷代高材生牌匾上。某程度上,我們的歷史,也縮影了皇仁的校史。

今天的皇仁雖然依然是一所名校,但也不過就是一間中學。新一代難以想像曾幾何時,皇仁在香港的地位,要比現在高得多。祖父進入皇仁任教時,全香港只有一所大學:香港大學,連香港中文大學也未成立,大學生固然物以罕為貴,當時名校中學畢業的履歷,找工作甚至比現在的大學生更容易。而早年香港教育制度並未如今日般rigid,以何東的兒子何世禮為例(二人都是皇仁舊生),他離開皇仁到外地進修、然後又繼續回校讀書,甚麼是學業有成,只有自己最清楚。

皇仁曾經有比一般香港中學高的地位,源自它的悠久歷史:1862年創校為「中央書院」時,那時候香港連一間大學也沒有,「中央書院」已經是全港的最高學府,代表「中央」。它的第一任校長史釗域博士 (Dr Frederick Stewart) 同時兼任教育司,而且是以皇仁校長為「正職」,後來還升任輔政司,等同今日一人之下的政務司司長。

後來香港教育逐漸普及,高等教育也逐步成形,皇仁畢竟只是中學,不可能繼續享有「變相大學」的地位。然而這一段歷史,還是遺留不少痕跡在學校。例如皇仁的中六四班,是以A、E、S、M為班名,也就是Arts、Engineering、Science、Medicine。其實這是很誇張的命名方法:例如醫學是只有大學才有的科目,中學頂多是教授生物學,而且進入皇仁6M、7M和能否進入大學醫學院,自然也沒有必然關係。家中長輩說,這是某一任校長本來以教大學為目標,最終只能執掌中學,但還是希望把規模弄得「有點像大學」,以圓自己心願。

又如皇仁每級頭幾名獲得的「馬禮遜獎學金」,是香港唯一以法例成立、只為一間中學而設的獎學金,可以追溯至1873年,獎學金是以影響香港教育歷史的傳教士馬禮遜命名、由馬禮遜教育協會成立,特別為當時的香港首席學府而設,頒授準則不能由皇仁校長獨自決定,而是要馬禮遜所屬的英國倫敦傳道會同意。基於這淵源,早期獲得馬禮遜獎學金的皇仁學生,都可以直接打通英國大門。當然,到了我的年代,雖然拿過幾次馬禮遜獎學金,但除了錢略多一些,已經無甚特別了。

總之,任教中學似乎不是祖父本來的人生軌跡,但基於皇仁那時候的社會地位,又令祖父得到一定滿足感,於是就留了下來,直到退休。

Files

Comments

Dennis Ng

I am not sure why one has a CUHK library scripture as the front for a school aimed at HKU more ... wo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