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童年中秋,通常正日到祖父家,在露台賞月。有時候,會走到同一屋苑的天台望月光,同一地方也會過年時看煙花。印象中,兒時感覺已經像是探險,彷彿和天空的距離忽然拉近,儘管其實和在房間遠望,效果一模一樣。

更深的回憶是打牌,即打麻雀。祖父母都愛打牌,但平日沒有人陪他們打,他們也不願意和其他人打,於是每逢過節,都會飯後打四圈。母親、伯娘等人嫌他們打得慢,特別是祖父,每一輪都會慢動作示範思考。現在,我覺得其實老人家也不是真的很喜歡打牌,只不過是要拖慢節奏,去留住家人,或留住某一刻。

至於童年的燈籠,已經很久沒有見過。那是紙燈籠,非常傳統,用蠟燭明火,也頗為危險,試過風一吹,就燒壞整個燈籠。有一些特別宏偉的燈籠,同樣是紙紮,我們會珍而重之,當作燈籠之王簇擁在正中。那時以一條舊竹竿,掛上千遍一律的紙燈籠,雖然簡樸,畫面卻很美,不是今天那些電子燈籠所能比擬的。

那支竹竿,也有名堂,名叫「衣裳竹」。那年代,依然有人會在街上大叫「衣裳竹」兜售,然後用戶就會落街買,特別是祖父一家住二樓,非常方便。為什麼這麼重的竹,要在街上兜售?真的可以糊口嗎?不知道。只知道那種街頭街尾的互動,早已消逝。

記得小學讀過一首詩《想當初》:「想當初,綠葉婆娑,自歸郎手,青少黃多。受盡了多少折磨,歷盡了多少風波。莫提起,提起清淚灑江河」。謎底,居然就是撐船用的竹篙,類似我們用的「衣裳竹」。任何人讀到這詞,哪怕是小學生,都會感到這是借題發揮,出自民國蘇曼殊。

小學讀這樣的詩?是的。那不是課程一部份,但我們的中文老師很有民國風範,經常自己加料教一些「out of syllabus」的內容,彷彿也在緬懷她的青春,或在補償她未能教更高級別學生的遺憾。所以我們早在小學就讀完《木蘭辭》。

想當初。那時代的一切,彷彿都是那麼美好。如果能夠回去,多好。

Files

Comments

George

當讀到「老人家也不是真的很喜歡打牌,只不過是要拖慢節奏,去留住家人,或留住某一刻」時,忽然心有戚戚焉感覺。寡言老一輩往往不善或不想表達心中感受,只會在行為上不自覺地流露出來。為人子女者與父母相處時,除了耐性,盡量從他們角度思考減少爭嗌維持良好關係,免得日後後悔及留下遺憾。

Bird Bird

七彩繽紛的紙燈籠雖然簡單但係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