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未談我祖父為何從廣東省大埔縣的客家村來到香港之前,還是要先交代一下,那一帶客家人在19-20世紀「走出去」的時代背景,因為這對了解今日我們認識的「香港」如何形成,也很有幫助。當然,逃避共產黨是後來的事,就算是大清帝國後期,這個地方的客家人已經很有「國際視野」地出走。

當時直接讓客家人出走的一大原因,卻是內因,來自另一個客家人: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洪秀全是落第秀才,看過他的文章的人,一定對他為屢試何落第毫不意外,到了他成為天王,所有詔書都充滿客家話特色。但他對同鄉帶來的,只有連番殺戮的歷史悲劇:整場太平天國運動/叛亂/革命,居然死去幾千萬人,這是人類歷史的紀錄。

逃避太平天國戰亂,是客家人逃離中國大陸的一大原因。當時他們主要有幾個目的地,都和剛打開大清門戶的「外國勢力」有關:英屬香港,或英國基本控制的南洋,特別是英屬新加坡所在的海峽殖民地。香港第一波人口急升,正是受惠於來自太平天國的移民潮;而南洋出現大批華僑的歷史雖然悠久,但那一波危機,也進一步充實了華僑的影響力。

此外,還有一批通過澳門,成為走到更遠的契約華工,例如到荷蘭的南美洲殖民地蘇里南。客家人今天居然成了蘇里南的重要少數族裔,蘇里南總統陳亞先和李光耀一樣,都是廣東客家人後裔,雖然不是來自大埔縣這一邊,而是惠州那邊。

可以說,大埔縣那一條客家村雖然是「鄉下」,但鄉民早就有了遇到危難向外闖的傳統智慧。其實太平天國版圖從來沒有有效管治今日的大埔縣,但當時這一帶位於太平天國邊境,不少人開始走難,也是事實。典型例子,就是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曾祖父李沐文。記得曾聽過長輩「抽水」說,李光耀都是「我地鄉下」,想不到翻查下,居然是事實。

李沐文生於1846年,中秀才後16歲離開大埔縣,單身走到南洋,時為1862年,正是太平天國後期之時。他到新加坡後,根據「新加坡官方正史」,娶了當地一位「本土客家人」,生下兩個孩子,其中一個是李光耀的祖父李雲龍。然後到了他38歲,有了積蓄,決定「衣錦還鄉」(似乎客家人很喜歡這傳統),但太太是「本土客家人」,不願意離鄉別井,於是就連同兩個孩子留在新加坡。不知道當時李沐文打算回鄉探親、還是回去定居,這些資料很多都是後人想當然,客觀事實似乎是他回去養病,買了一個七品官來做,興建了「祖居」中翰第,正式晉身「地主」之列。從此他再也沒有回到新加坡,李雲龍也沒有去過大埔縣,而且非常西化,在爪哇誕下李光耀的父親李晉坤,再傳到李光耀這一代,已經以英語為母語了。

李光耀在自己的回憶錄,承認自己是廣東省大埔縣客家人的「第四代海外傳人」。到了他在新加坡呼風喚雨,中國才開始意識到「大埔縣」是一張統戰王牌,於是把李沐文早已荒廢的故居「打造」成「4A級旅遊景區」,成為當地重要「景點」之一,鄉里也對出了兩位「國家領導人」(自然還包括李顯龍)非常自豪。雖然李光耀、李顯龍都沒有「回鄉探親」,但據說李光耀的弟弟李祥耀曾經回去祭祖,令鄉里非常雀躍。而以「返鄉下」統戰海外華裔,包括對台灣綠營,已經成了中國統戰的王牌手腕。

然而,中國這種統戰,也難以避免承認了一點:客家人經過幾代,就足以變成另一個identity「新加坡人」。雖然新加坡也承認「漢族」,但「首先是Singaporean」,這一點和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其實異曲同工。

有趣的是,新加坡反對派在網上不時質疑李光耀的祖先說,從他的口音、族譜、「故老相傳」口述歷史等「考據」,認為李光耀並非客家人,而是福建人,只是祖父被李家收養,於是才「將錯就錯」認了這家客家祖先,以免出現自己堂堂一國之君而「來歷不明」的尷尬。這類考據,自然成為無頭公案。不過李沐文假如回鄉後活了很多年,根據當地傳統,不可能不再娶、再生子,但沒有記載李光耀在大埔縣還有任何直系親戚。假如李沐文一回鄉就病故,那個故居之後誰人打理,也是一個謎。

不過「鄉下」反正就是通過傳說、口述歷史、虛虛實實的存在。李家的事我們自然不能考證,但沈家在大埔縣是有族譜的,下一章就正式介紹。

Files

Comments

Amy

我非常喜歡沈博士的個人回憶錄,與其話係回憶錄,似歷史書多啲。l like 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