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港區國安法》生效之後,不少人根據正常邏輯,都在問一個問題:當香港政治、社會上和中國大陸已經毫無分別,為什麼國際社會還要給予香港特殊地位?

然而在過去一年,形勢發展下來,中國政府似乎卻對上述問題,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創意、而且也難得符合邏輯的答案。

答案就是把中國大陸收得更緊,特別是在經濟層面,逐步回到「均富」的「真社會主義」,監管各行各業的規範和利潤。這時候,香港「只」收緊政治社會、而暫時不太刻意收緊經濟,香港就依然享有「一國兩制」的獨特性。中國在最後關頭煞停《反外國制裁法》在香港實施,是其中一個例子,但其他例子,還有很多。

目前中國宣佈的瘋狂經濟政策:規範企業的盈餘,要企業主動捐獻、和社會「分享財富」,對教育、娛樂、電商、消費品等各行各業逐一打壓,自然令國內人人自危。對習近平而言,這是「完文革未竟之志」,只是勉強算是由「均貧」變成「均富」而言,未來種種非常之舉,恐怕難以想像。

只要香港暫時沒有這類舉措,大量中國商人、企業,就會進一步到香港「走錢」。而這樣的「商機」,目前似乎是北京默許、乃至鼓勵的。而且當大陸市場更不可測,一切都是相對概念,也加強了外國繼續使用香港當窗口的誘因。

香港雖然政治淪陷,國情也會令經濟潛規則改變,但as long as 比大陸「略」好,就已經有了差別。而將自己變得更差、去突顯另一樣剛變差的東西沒有那麼差,與及反映兩者依然有別,這樣的手法,真的只有中國舉國體制能使用。

想當年,不少香港民主派覺得「五十年不變」已經很好,因為「五十年後他們那一制就會變成我們這一制」,雖然這種想法邏輯上同樣說得通,但已經明日黃花。

日前和一位香港商界朋友交流,他笑言當政治已經絕望,要麼離開,要麼留下來,而留下來的人失去了理想,只會更無所不用其極地搵錢。由於大陸全面收緊,但不少新興市場在香港依然「無法無天」,「新香港」政府只有興趣歇斯底里收緊社會一切,知識範圍卻未能觸及真正致命的金融法規。

這時候,不少「有識之士」,就找到了空間。例如加密貨幣,當中國開始嚴打,在香港卻非常蓬勃發展,根據《福布斯》最新富豪排行榜,香港忽然有了一位29歲的十大富豪,來自美國,通過加密貨幣交易,身家此刻有600多億港元。

值得留意的是,上述僅有的空間,卻也毋須住在香港拓展,因為有眾多代理人都願意做dirty work。假如不喜歡香港的生活氣氛,只喜歡香港在這個奇怪時代的最後經濟機遇,也有很多創意方式可以兼顧。

不少「yellow submarines」,假如是「留下來的人」,據說正在往這個方向轉型,增加了的個人資產會繼續支持同路人,而且比以往更無色無痕。有危從來有機,就是這麼回事。

Files

Comments

Good Year

問題所在係大陸本身, 如果依故事發展, 大陸既企業, 應該係令人望而生畏, 均富唔係問題, 咁股東賺咩呢? 請問招股書點寫既呢? 其實捐大大舊錢係唔係要股東同意呢? 大佬我買你股票或投資你公司唔係為做善事! 均富點保障到我既利益? 人在中國奈何, 外國富人則唔係咁順灘, 金融始終係有D野先開始到, 係大鱷搵食, 定真係有價值, 係睇得到. 咁搞落去香港只會變成1個賭場, 大鱷絕對唔蠢, 你估你比jackso佢佢就訓身? 風險管理, 係做大鱷既第1課

charles oreo

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優勢(包括成為白手套中心,其實現在的新加坡的角色也part of it)在於貨幣的自由兌換和法律程序的優越。但過去幾年,雖都知道中心的存在at the mercy of big brother. 白手套圈錢的關鍵是後面的權貴,但權貴之間的鬥爭也可演變成今日的文革。對tg 來說權力鬥爭重於經濟利益,若是tg狠下心來內卷, 香港原來的騎牆角色瞬間傾覆。做金融和投資,有風險不怕,但最怕一個出爾反爾的對手,最怕一個不能按常識,智慧和市場規律price uncertainty 的被manipulated 的市場。理性的投資者不會嘗試。 但是對目前香港市場的各類參與者來說,則各懷鬼胎。中資在香港的機構從2010年之後,香港是唯一允許他們鍍上“國際化”光環的地方。發債,融資,但是多年下來,也是光環而已,沒有紮實的corporate governance, 錢靠總部,管理也自然混亂。幾年下來平安,阿里,騰訊下的這些翹楚尚苟延殘喘,其他的也就是苟活而已,說的好聽,是海外分行,不好聽點是香港分行(子公司)而已。相比之下,只要中國還不和全球交惡,香港對那些海外的買辦(華爾街,對衝,私募基金)還是有吸引力的。這些老牌資本刀口舔血為天性,最主要大部分公司盈利依然(九成)來自歐美,it does not hurt to add some exposure here. 當然對匯豐, 渣打這些名字又是另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