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余英時教授病逝。對很多香港知識份子而言,雖然他一生大部份時間都在美國,但感覺上,依然距離很近。

他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生,承繼著錢穆、唐君毅等大師的道統,後來新亞併入中文大學,余英時也被老師們寄予厚望的請回來當中大副校長。可惜他回到中大期間,適逢校內最政治化的階段,學院開始被中央集權管理,變得名存實亡,唐君毅憤而出走,余英時也返回美國,無論怎樣看,這段「管理」經歷,都不能算是好。而且當上管理層後,據說和「恩師」們,似乎也不歡而散。

但這段歷史,似乎又令余英時對香港人在不同勢力之間夾縫中生存的現實,有了更深體會。到了他晚年評論香港,能感受到他真的懂香港、也愛香港,否則一位已經全球德高望重的神壇學人,不會毫無顧忌的支持佔領中環,不會對DQ議員、公民抗命、校園言論自由等非常micro的香港時局評論。到了2019年,接近90歲高齡的世界級大師,居然對香港的支持越來越敢言,發表上述評論甚至比蔡子強更多,除了愛,不可能有其他原因。

余英時雖然支持自由主義、反對中共極權的態度從無改變,但北京其實是「統戰」過他的。在胡溫時期,中國遠不如今日封閉/瘋狂,民間的言論自由相對開放,《南方都市報》一類自由派媒體還有一定空間,而市場經濟的實力、加上殘存的人文風氣,一時間興起了一股「文史哲市場熱」。當時最受歡迎的歷史劇是自由派翻案味甚濃的《走向共和》,胡適則由被批判的對象,變成學者爭相吹捧的一代宗師。正是那時候,余英時以「胡適傳人」的「被頭銜」,成了大陸的暢銷書作者。

在中共角度而言,這自然也是一種統戰。不少本來傾向自由主義的港台、海外華人學者,成功登陸大陸市場之後,就開始改變,有些還變得很誇張。香港今天不少深藍學者、文化人,十多年前剛進入大陸時,觀點都不是那樣的,假如逐一介紹,只會令人太尷尬。台灣藍營的文人像李敖,自從在大陸也被吹捧為「大師」,在台灣本土卻逐漸被排擠,自然更激起對「祖國」的「感情」。但余英時彷彿毫無所感,對北京而言,這是罕有的異數。

自從余英時公開支持香港佔中,他的書在中國大陸,終於被全面封殺。即使是他今天病逝的消息,在中國大陸,也是被冷處理;但由於他的國際學術地位太高,要正面批鬥,又未有這個底氣。不過習近平的作風畢竟不同胡溫,假如對「余英時錯誤路線」毫不駁斥,就不是「戰狼」了,於是近年來,中國網絡社會批判余老的文章,也陸續出現。

余英時對中共從無幻想,雖然支持香港抗爭,但也同時預言很可能甚麼也改變不了;不過又認為這種精神足以感召更多人,去達到「建設民主中國」的終極目標。用新一代的話語,就是「盡做」。他說過「哪裏是安身立命的樂土,哪裏就是中國」;而對今日香港人而言,不少海外港人也是相信「我在哪裏,哪裏就是香港」。情懷不同,理念也有差異,但背後精神則一。否則余英時的死,何以掀動那麼多大概沒有看過他著作的香港人情懷?

諷刺的是,和余英時淵源甚深的中大,至今還沒有官方聲明表示一下。假如他兩年前病逝,大概中大還可以舉辦大型研討會追悼;但現在是「新香港」,任何認真鑽研大師思想的討論,只要不曲解原文,都可能「觸犯國安法」。當中大漢學之寶「中國研究服務中心」也關門大吉,校方如何看待「前朝學人」,心知肚明。

假如錢穆、牟宗三、唐君毅還在生,而留在「新香港」,大概早就還押。假如余英時也在,卻可能在監獄和恩師一笑泯恩仇。當一個政權,站在當代最受尊敬的國學大師對立面,究竟哪裏才是中國、真香港在何方,不言而喻。

Files

Comments

TANG SIU WA

余英時我偶像 今日真係太傷心

Thomas Tong

我不是中大人。但是新亞校歌其中兩句"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總會觸動到我。今天的香港,時常使人窒息。不過,只要大家堅持,奮進,縱然不易行,也會到彼岸的。

德州公

//用新一代的話語,就是「盡早」。// 咁樣. 雖然我唔係太熱衷做錯字警察,但係呢一句「盡早」睇上文下理,其實,可能,應該,係「盡做」絕對需要指出,因為咁先可以正確彰顯余英時先生對中共嘅策略/睇法.

K小白

余老R.I.P. 🙏🙏

Step

作為中大人的悲哀

Gary

昨晚陶傑喺光明頂講余老先生與中大成立歷史,先知咁多淵源 今晚陶生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