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關於奧運和「留下來的人」如何互動,這是我們必須知道的經典案例,講述這故事的匈牙利電影《愛水球愛自由》(或譯作《光榮之子》),也是我最喜歡的外語片之一。

事件背景是1956年的匈牙利革命,當時是共產陣營內部挑戰蘇聯的重大事件,以蘇聯紅軍出動坦克鎮壓終結,造成數萬人死亡、數十萬人流亡海外,是匈牙利近代史的最大創傷,鏡頭也無可避免讓人想起六四等這一方的悲劇。在革命五十週年紀念日,匈牙利上映了重構革命背景的《愛水球愛自由》,首次將這悲劇搬上銀幕,在國內引起轟動,在美國也獲布希激賞。它曾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映一場,完場時觀眾掌聲雷動。

八國大互動:誰出賣了匈牙利?

匈牙利在近代史是相當有性格的國家,兩次大戰都站錯了隊、都和戰敗國結盟,因此領土大大萎縮,「流亡匈牙利人問題」成了「華工問題」、「穆斯林問題」那樣的東歐主要「課題」。它經常以為自己可以在大國互動保持自主、甚至混水摸魚,也一度在二次大戰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捷克等國恢復大部份領土,東歐各國都記下這一筆帳。

1956年的匈牙利革命,不但涉及美蘇的冷戰互動,最後的結局,還與蘇聯、中國、波蘭的共產陣營內部政治,以及英國、以色列、埃及的中東角力有關。這八國外交各懷鬼胎,決定了匈牙利的命運。匈牙利平民卻毫不知情,少數知情的卻情願大流血,這又是教人想起電影《天安門》。

匈牙利革命直接受同年的波蘭革命影響,學者稱為「波匈風雲」,但電影沒有提及兩者的下場,是相反的:領導改革的波共領袖戈穆爾卡(Wladyslaw Gomulka)知道如何進退,保證繼續參加蘇聯陣營、視蘇聯為龍頭、不完全獨立自主,加上波共較能代表本土主義,蘇聯雖然一度考慮出兵,最後還是容許了這個半異端。

電影倒有不斷提及當時蘇共總書記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的名字,將他和列寧、史達林等人並列,匈牙利運動員甚至公然侮辱赫魯雪夫。其實當時國際社會視赫魯雪夫為進步「改革派」,整個波匈政潮,就是直接催生於這位蘇聯新領袖的開明:他在同年蘇共黨大會對史達林鞭屍、反對個人崇拜、下令衛星國改革,各國才有勇氣嘗試走自己的路。

蘇聯紅軍最終鎮壓匈牙利,因為匈共改革領袖納吉(Imre Nagy)孤注一擲,宣佈推出華沙集團、成為中立國,這超越了鐵幕底線,加上剛剛穩住的波蘭,又保證外交和蘇聯保持一致。當時中國也勸說赫魯雪夫出兵,毛澤東曾保證中國全力支持,因為他擔心共產陣營分崩離析,並將匈牙利文人要求變革的「裴多菲俱樂部」(Petofi Club),變成逼害中共高層的常用名詞——曾幾何時,鄧小平也被當成「裴多菲俱樂部成員」。可以說,共產陣營內部誰也希望匈牙利挑戰蘇聯沙文主義,也擔心過度挑戰摧毀整個集團。對匈牙利來說,這是「同志」情誼的出賣。

匈牙利被鎮壓,合乎英美利益

電影的「自由戰士」一度期望美國出兵干涉,特別是納吉要求西方承認以後,匈牙利人都以為西方有這樣的義務。美國出資的那個自由西方電臺,和今日的自由亞洲電臺一樣,天天作出口惠而實不至的「支持」,更令年輕人充滿憧憬。難怪自由戰士最後得出如此結論:美國故意讓匈牙利人流血,只是為了讓世界討厭蘇聯。

美國袖手旁觀,其實毫不奇怪,而是源自基本冷戰方針:如無必要,不直接和蘇聯衝突。就是韓戰和越戰,也只是代理人戰爭,蘇軍即使參與韓戰,也要穿著北韓軍服,美蘇對此,是深有默契的。一方面,美國擔心蘇聯失去匈牙利會瘋狂報復,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另一方面,她又不願意「進步」的赫魯雪夫下臺,假如弄出一個新史達林,那才是更糟。紅軍第二次出兵期間,美國甚至向蘇聯發放祕密訊息,保證美國不干涉。對匈牙利人來說,這也是出賣。

電影簡單提及當時出現蘇伊士危機,以色列出兵埃及,「世界沒有人再理會匈牙利」。蘇聯無疑是有見及此,知道西方外交界很忙,才放開懷抱鎮壓。但蘇伊士危機的主導權自然不在蘇聯,而在英法。自從埃及總統納瑟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英法和以色列就考慮入侵埃及,卻也擔心蘇聯作為埃及後盾,特別是納瑟在匈牙利革命前一個月,居然和共產陣營的捷克簽訂軍事條約。

等到紅軍出兵匈牙利,英法也出兵埃及,這樣的連鎖效應,絕非純粹巧合,也解釋了為什麼美國對匈牙利的支持十分猶豫,反而英國對蘇聯的外交抗議慷慨激昂、甚至批評美國軟弱,似是唯恐刺激不到蘇聯鎮壓。後來英國又在美國反對的前提下,力主聯合國譴責蘇聯出兵匈牙利,明顯希望轉移自己侵略埃及的視線。英國對匈牙利,更是出賣。

「奧運血水球」體育政治

電影在香港譯為《愛水球愛自由》,通過水球切入大時代是明智的,總比隨便創作一段「大時代小故事」或製造一雙戰地戀人真實。1956年澳洲墨爾本奧運那場蘇聯vs.匈牙利水球比賽,確是真人真事,在水球史上稱為「血水球之戰」。當時匈牙利水球隊是衛冕冠軍,出發前被安排在捷克集訓,避開衝突,到達澳洲,才知道國內革命失敗。

由於水球是匈牙利實力最強的團隊運動,四強又碰巧面對蘇聯,這就成了政治事件。比賽過程極度暴力,最後一分鐘演變成群毆,賽事被腰斬,最後匈牙利以4:0獲勝,運動員Ervin Zador(即電影主角)回到水面時頭破血流,成了經典圖片。泳池據說被血染紅,自然是誇大。

共產國家運動員都屬於特權階級,正如《愛水球愛自由》所說,全隊金牌水球隊幾乎都是花花公子,除了打球以外,什麼也不懂。安排這樣背景的人參與革命,襯托了激進學生的純潔無知,也是聰明的。在墨爾本奧運,匈牙利整隊一百人代表隊有一半變節,「投奔自由」。比賽期間,他們堅持昇起沒有共產徽號的國旗、唱被蘇聯禁止的民族國歌,因為已無須擔心秋後算帳。

順帶一提,不少著名共產運動員都會是電影好題材,例如羅馬尼亞體操王后柯曼妮奇(Nadia Elena Comăneci)——被傳在國內擔任領袖性奴;東德女飛魚奧圖——靠禁藥訓練名垂青史(東德長據奧運獎牌榜三甲,比統一後的德國更高,假得離譜);中國乒乓球手何智麗——因不願造馬而變成日本球手「小山智麗」;保加利亞舉重運動員——今天成為黑社會大佬⋯⋯哪位導演要寫大歷史,不妨考慮考慮。

「叛徒」卡達爾反而成了改革之父

電影謝幕時,打出19世紀匈牙利民族主義詩人裴多菲(Sandor Pelofi)的革命詩,英文片名Children of Glory就是出自他的筆下,1956年革命的文化組織「裴多菲俱樂部」也是以他命名。此人親身參與1848-49年的匈牙利獨立戰爭,死時只有26歲,和《愛水球愛自由》的眾多戰士,有共同語言。

1956年的革命,其實和1848一樣,表面上是失敗了,實際上卻是「廣義的成功」,不過執行者並非運動捧出來的納吉,因為他已被槍決,今天變成匈牙利國會旁邊小橋的金銅像。反而納吉當時的副手、後來和赫魯雪夫講好數、並取代納吉上臺的卡達爾(Janos Kadar),雖然被匈牙利人視為叛徒,卻奠下了匈牙利改革開放的基礎。

卡達爾上臺後,整肅了舊領袖拉科西(Matyas Rakosi)激起民變的保守勢力,限制祕密警察AVO的權勢(當然也因為AVO支持拉科西),及後推動「大和解」、黨政分家,容許一定程度的言論自由,有點像今日內地,讓匈牙利成為東歐變天前最開放自由的國家。經濟上,他放棄了轉型為純工業國家的計畫經濟,扭轉農業集體化,提出「價格三重制」(Three-tiered Price System)逐步過渡到市場,行中間路線。納吉正因提出類似改革才得到民望,而卡達爾幹的,已遠遠超於納吉當年的視野。

正因如此,匈牙利才可以成為東歐變天第一站,而且是完全和平的變天:匈牙利共產黨、反對黨和社會人士在1989年舉行Roundtable圓桌會議,商討後共產政權的未來,決定讓匈共改名社會黨、開放多黨競爭,這個圓桌會議機制,在七、八十年代已被卡達爾鼓勵推行。假如沒有1956,匈牙利可能像羅馬尼亞那樣,一直封閉,直到出現無計劃的壇變,不會像今日那樣相對繁榮。

從這角度看,中國的六四事件也沒有失敗,今日中國的經濟發展,並非受惠於官方當年的鎮壓,而是受惠於改革精神通過運動由下而上的釋放。

延伸閱讀

  • 1956: The Hungarian Revolution and War for Independence (Lee Congdon, Bela K Kiraly and Karoly Nagy Eds: Boulder, Colorado/ Social Science Monographs/ 2006/ Tr)
  • 《冷戰陰影下的匈牙利事件:大國的應策與互動》(胡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2006)

Files

Comments

悉尼 袋鼠

錯別字: 『…領袖納吉(Imre Nagy)孤注一擲,宣佈推出*華沙集團…』 *退出 另外,啲名好似多數大陸譯名,香港以前叫Comăneci做 歌曼妮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