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Patreon importer is back online! Tell your friends ✅

Content

在香港,韓國研究本來並非顯學,由零開始,自然不簡單。鍾樂偉在其中的角色,非常關鍵。

普羅大眾對韓國興趣上升,一來是「韓流」崛起,南韓軟實力逐漸與日本並駕齊驅,不少朋友都是從韓劇認識韓國,再對這個國家、民族的種種產生好奇。二來是北韓依然是全球化時代的隱世國度,卻又經常見報,怎樣理解真正的北韓,也成了國際關係熱門課題。

普及這些題目的背後,並非沒有官方角色。南韓政府近年非常積極搞文化外交,國家資助種種「軟實力」項目,駐港領事館也相當積極,投放的相關資源,甚至比日本更進取。而北韓政權天天的行為,其實也是別出心裁的公關,brinksmanship外交,令它得到和國力不成正比的注視。

在這個可軟可硬、可南可北的新天地,鍾樂偉找到了自己,也發現當一個面向民間的公共知識分子,拓展一門學科,可能比在大學走傳統的路更有價值,也更有生活保障。他通過自己的社交平台,得到比同齡學者更大的「影響因子」,也意外令韓國研究通識課程,成為大學收生最熱門的科目之一。至於韓國政府的重視,同樣是一個只發表論文的象牙塔學者,窮年累月才有機會得到的。

到了2019年,韓國研究對香港,又有了更進一步的價值。雖然南韓政府因為中國因素,未有高調對香港運動表達同情,但南韓民間、學校、媒體中人,無不感到似曾相識,不少當年親身參與學運的當事人,更來到香港聲援。「逆權系列」電影被不斷重播,每一場影後座談會都有人落淚,我也主講了一兩場,不少觀眾都在問:為甚麼南韓可以的,香港做不到?

這問題,說複雜是很複雜,但說簡單也可以很簡單。答案本身,不比分析重要,究竟為甚麼?這是宿命,還是時辰未到?這時候,鍾樂偉應該再次找到韓國研究在香港的價值,儘管到了這種時勢,香港人才對國際研究感到切身,卻是一種悲哀。

Files

Comments

Ls Kwan

這篇書評很微妙,文章好像刪改了幾次,有些段落過於簡潔,極力想將裏面的感情色彩刪去的感覺。 然後,覺得沈博很有感觸呢,努力了許久,香港人終於重視和了解國際關係的切身和「不離地」,但背後的原因和眾學者的經歷卻使人痛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