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中美博弈中,其他大國的態度非常關鍵,例如歐盟領袖德國。近月德國總理默克爾對中國的態度出現了明顯改變,但這是否代表「範式轉移」?曾任美國駐德國大使館高級顧問的歐洲研究學者Jeremy Stern,認為德國「轉軚」只是新瓶舊酒,以下是他的理據:

1. 在多國排除華為進行5G網絡建設後,德國政府近日終於收緊對電訊網絡供應商審查,電訊網絡供應商要參與網絡建設,必先要進行技術和政治審查。雖然沒有擺明車馬封殺華為,但足以讓政府需要時把華為踢走,然而怎樣行動,存在大量灰色地帶。

2. 得罪北京,對德國的經濟影響非常大,例如默克爾一直希望達成的歐盟與中國投資協議、Volkswagen總值175億美元的電動車合同等等,都是德國政策的頭號重點,不會因為「價值觀外交」而改變。

3. 發表更新資訊科技安全法的消息後,德國國內立即爆發一單醜聞:2018年,「有位高官」以經濟原因,強行壓止德國情報機關對中國滲透的調查;隨後默克爾出訪中國,一共簽訂13個商業協定。一旦反口,恐怕更多醜聞會流出。

4. 德國外交部在印太的方針,乃主張使用「捆綁」(”entanglement”)政策,從貿易、投資、發展基金的一籃子措施處理各國關係,而非跟隨美國圍堵中國。

5. 至於人權,默克爾重申應以對話解決香港等問題,但國內較强硬派如Omid Nouripour則開腔指面對新疆、西藏等人權問題,柏林不應含糊其詞。

6.  德國在製造業的經濟失調(economic dislocation),令對英、美、南歐的出口受挫,再難以承受損失一個總值1000億美元的出口地,否則經濟插水,國內動盪勢必難免。而柏林政府對任何影響到經濟的取態是十分一致的:國內經濟穩定為先,其他容後再說。

以上分析,基本上合乎現實。假如美國希望與德國在氣侯、貿易以外的範疇更緊密合作,華府必先要回答自己可以給予德國多少經濟誘因,去禰補失去中國市場;也要德國對「繼續和中國做生意」感到恐懼,帶來大量不可測性。否則德、美連成一線對抗中國,不可能發生。Stern對美國下任政府的意見,相信不會有很多人反對。

問題是,美國可以給予多少誘因?假如只是開單、做deal,美國在目前對德貿易以外,並不可能提供相等於中國的另一個市場,用這做出發點,中國問題是不可能解決的。真正的誘因,應該是改變中國政策後,才會令德國更能拓展中國這個市場,否則中國一旦掌握了德國技術,就能完全取代德國。這一種思維,會比較有遠見,但依然不能避免德國經濟此刻受損,對短視政客而言,只怕聽不明白。

所以更fundamental的改變,在於重塑國際秩序:目前中國利用了國際組織的漏洞,逐漸成了主流聲音,但美國的國力,本來可以享有更大影響力;歐元的底子以德國馬克為基礎,也比人民幣強得多。人民幣大撒幣其實充滿水份,但要抽取這些水份,非根本改革國際體系而不可能。美國和德國的合作,只能以此為出發點,否則piecemeal的討價還價,只是見樹不見林。

Reference: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0/10/13/china-germany-united-states-reset-huawei/

Comments

TC FG

Or US should work with France which has the ambition to take over German from the top

LHC

多數討論都是中國滲透國際,但反過來的效果如何?從內改變比從外施壓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