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香港進入「二次回歸」,而其實香港「回歸」曾有多次機會,一百年前的故事,對未來的局勢,也很值得參考。這個時代,除了歷史,還有甚麼可說的?

話說中華民國政權的第一個民族主義高峰,屬一次大戰後,國人因不滿巴黎和會決議,爆發五四運動,其中一個目的正是「外爭國權」,包含「國富強兵」、「收復失土」、「一雪國恥」等口號。步入二十年代,民國無論北洋政府所轄地區、或是孫中山所立之廣州政府,都將矛頭指向各國在中國之殖民地、租借地及租界,或文或武,要求各國歸還「故土」。這個清單,也包括香港。

與北洋政府相比,國民黨政權更強調民族主義與土地收復主義(irredentism),因此一水之隔的港澳,就首當其衝。例如1922年,先後在港澳爆發海員大罷工、捷成事件,香港方面爆發於年初,本為海員與僱主之間的勞資糾紛,民族主義者則借此為契機,在得到國民黨認可、共產黨支持下,以工會為基礎,推動「抗英運動」。而澳門方面,則為民族主義者利用葡軍與民衆的衝擊,成立組織,後亦擴大事態至官方層面,並得到國民黨政府官方支持。所以以「群眾鬥群眾」促進「回歸」,其實目的是改變當地的精英權力結構,百年前的劇本,也不外如是。

不過無論港澳,國民黨政權都因為陷於内戰,未有根本動搖英治香港、葡治澳門之事實。但1922年之兩事件,對中國國際關係影響深遠,各國都認為國民黨是「布爾什維克式政黨」,其「革命政府」有可能成為列寧式政權。自此,西方對日後的國民黨政權已有定性,蘇聯對之則更友好。就像香港今日的「文革2.0」,何嘗不是國際博弈的一環?

在國民黨基本鞏固南方根據地、及經蘇聯協調與共產黨展合作後,再次藉1925年的省港大罷工,掀起民族主義運動,同樣以「解放香港」為終極目標。當時廣州當局一方面封閉港中邊境,禁止水糧運港,另一方面鼓勵/煽動在港華工擴大事態,將罷工轉變為反英運動(今日稱為「省港大罷工」,當時實稱為「反英大罷工」)。面對困局,港督司徒拔採取強硬政策,令港中對峙加劇,但由於廣州當局未能完全以民族主義情緒煽動本地華人挑戰香港政府,本地精英選擇效忠港英,中產、富豪以資金協助收購海外糧食支持政府,低下階層提供免費服務、協助維持市面正常運作,慈善機構則向市民免費派發中上層搜羅之糧食,令大罷工功敗垂成。然而,即使到立場溫和的金文泰出任港督初期,港中仍然處於對峙階段,廣州方面更一度聲稱「收回」香港後,會「報復拒絕祖國」之香港人。直至國民黨政府因為內戰需要,為免香港問題影響北伐,才與港府和解。換句話說,香港是否「回歸」的重點,自古以來,都不是香港。

到了北伐成功,進入戰前中國民族主義最強烈的時代,列強租界被陸續收回,例如廈門、漢口、九江、鎮江等英國租界,都在期間「回歸」。若然1928年中華民國一併取得香港,香港命運又會如何?

當時領導國民黨的蔣介石曾形容香港為「革命政府第一個敵人」,加上此前反英大罷工時,廣州方面主張收回香港後,要向「叛國英奴」報復。假如香港當年回歸,香港的階級撕裂、立場撕裂,恐怕會比其他收回的租界嚴重得多,所以「人心回歸」,也不是今天的新事物。

港英政府早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二十年代,作出有限度政治改革,培育重視香港市政之華人精英階層,他們雖然和中國政權也充滿聯繫,但立場自然少有反英。須知省港大罷工期間,不少香港本地華人領袖並不支持中國;相反,大部份南來短暫居港之華工,則支持中國政府,導致廣州方面提出報復親英華人。這些精英在回歸後,自然也會加入新政權,就像1997年香港回歸後的傳統精英一樣,但他們始終不會被信任,到了不久,即買辦價值逐漸失去之後,也會被清洗,除非徹底改變為「革命政權」的一員。

文化方面,二十年代開始,中國風行國語政策、白話文運動;1936-37年間,更曾出現禁止拍攝粤語片政策。香港一旦當時回歸,世界還有沒有後來香港粵語文化的蓬勃發展,也是一大問號。香港由於為英國屬土,大清國亡後,不少前清遺老僑居香港,後來有部份鴻儒如區大典等加入香港大學,講授中國文學(中華民國稱為「舊學」或「舊文化」,與新文化運動中之新文化對比),令香港在漢學家港督金文泰治下,反而變成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綠洲;一旦完全「一國化」,連漢學也可能不保。另一方面,當時英文在香港只普及與最精英階層,要是立刻回歸,香港的國際身份也不可能如今日般生氣勃勃,可能就像今日湛江,難以找到曾被法屬廣州灣的國際特色。

雖然最終香港並未在一百年前「回歸」中華民國,但當時總督金文泰擔心中國遲早會以新界租約到期問題,影響英國在港統治根基,因此先後於1927年及1930年,兩次提出永據新界。第一次為國民黨及港英政府就罷工問題解決後,國民黨北伐,金文泰相信有機可乘,但被英國拒絕。到了1930年,另一件中英關係的大事發生,與新界同期獲租之威海衛租約期滿,由於英國並無意保留該地(劉公島除外),故將主權移交中國;金文泰認為英國可以利用上述機會,於「威海衛回歸」加入「新界永屬英國」或至少延長租期為條件,但同樣不獲倫敦接納。

說這些陳年往事,其實啟發很簡單:對歷朝歷代,香港都具有不可取代的各種價值,一旦完全「一國一制」,只會弊多於利。然而每次香港出現大型民族主義狂飆,都不是源自香港本地原因,它的結束,同樣也不是香港人所能決定。

明報筆陣,2020年10月12日

Comments

Thomas Tong

如果真是這樣,如果歷史没有另一個如果。那麼,香港解放後也只會成為中共一個城市。其治下的浩劫。反右,大躍進,文革。當然無一倖免。

Anonymous

傳統精英未必不知自己在失去利用價值後會被清洗,例如去年反送中剛開始都有部分商界作出某些行為向政府施壓(例如石禮謙有份做董事的高銀撻訂,李嘉誠登報暗示不要打壓年輕人),不過這些商家也知道同政府反臺都無用,有中央壓力下政府不會退讓,不如趁未被清洗賺多d錢好過,所以不會期望佢地偏向黃營。而一些非傳統精英如何君堯之流就要靠鬥左上位取代這些傳統精英。

Henry Ko

這就是吊詭之處. 過往的反政府示威都源於中國煽動了民族主義. 回歸後的一切, 例如71遊行、佔中運動、反送中運動等, 同樣是由已經執政的中國所逼出來, 但這次中國已是執政政府, 卻將責任歸咎於外國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