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第三課反應十分熱烈,陳成斌教授希望能藉此課堂,帶同學跳出主流媒體的框架,去了解「三權分立」,從理論的層面深入了解「三權分立」背後的意思。

課堂簡述:簡單而言,「三權分立」可理解為立法、司法、行政權力分立及互相制衡。但是,除了討論是否立法、司法、行政權力是否分立之外,「三權分立」的議題背後其實是指向對民主的想像。若要追溯「三權分立」背後的意思,就需要進入歷史及哲學的討論,而這些討論是為「三權分立」奠下其理念基礎。

從閱讀康德的《永久和平論》起,可以看到歷史上對民主政制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是共和(Republic),另一種是民主(Democratic)。兩者的分別在於對民主的側重點不同。以約翰・洛克(Locke)為首的是屬於共和的支持者,他們傾向認為民主就是需要權力互相制衡,以防止一權獨大。因此,他們認為需要把政府的權力分開,議會的制度上傾向以代議政制。相反,民主的支持者較強調民主就是公民的參與,他們著重總體意志(General will),認為理性的人是會追隨總體意志,當中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這派別的代表人物。

除此以外,陳教授也介紹消極自由(Negative liberty)及積極自由(Positive liberty)兩個概念。前者的著重點放於外在環境,認為自由就是不會受到限制;後者的著重點放於人的自身,強調自由就是能夠把自我的理想實現。陳教授認為共和派別傾向於擁抱消極自由,民主派別傾向接受積極自由。若按此分類去理解,「三權分立」對民主的想像,是與共和的派別較接近,背後也是以制衡權力為重心。換言之,公民投票選出來的領袖,不論領袖的質素如何,也是以制衡權力為首要任務。

若民選領袖是以權力制衡為大前提的話,那麼袖的質素是否重要呢?在這制度下仍可以產生出一個有質素的好領袖嗎?陳教授以貝淡寧教授(Daniel A. Bell)所提倡菁英政治(Meritocracy)作相反的觀點。貝淡寧教授認為,像中國傳統的以考試的方式選領袖,能夠確保領袖的質素,這比投票的方式更有效地選出一個好的領袖。最後,陳教授播出湯家驊和貝淡寧教授於2012年的辯論片段讓同學思考「中國比西方更能選出一個好領袖」(China Picks Better Leaders than the West)嗎?

PPT: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Ug44kXTY2TfItEJYv-1TE1jQlsFt7dia/view?usp=sharing 

Recording: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yH2WxxXG28aehlwEaDmRQSBFVjlbRU7-/view?usp=sharing 

Reading Materials: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27_JLuJAYWgQOCD-Z-ZHSU0IGmWcINtu/view?usp=sharing

Comments

Helios SL So

🙏🏼如果下次可以有screen capture version 就好了

Sunny Li

收音真係好差.................建議真係換過枝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