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基督教信義會《信念》雜誌訪問】新冠肺炎令人人自危、反修例風波引發衝突不斷、港版國安法驟然而至,在過去一年,香港經歷前所未有的動盪,香港人每天活在惶恐不安的陰霾下。此次訪問沈旭暉博士(Simon),期望從宏觀的國際視野中,幫助我們勾勒出香港未來的輪廓。訪問內容環繞香港人對未來的恐懼、世界的變遷,逐步走向如何跳出既有的生活模式,重奪自己人生的掌控權。

關於工作和定居

動盪的年代,很多人都擔憂工作不保,甚或積極考慮移民。Simon卻帶我們從另一個視點看這些事情。

「什麼是工作?什麼是定居?這些觀念其實都已經很陳舊。」

「隨着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60歲退休後還有數十年的生活要過,工作已經變得沒有保障。另外,隨着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甚至連傳統精英的工作也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在可預見的將來,工作將會有天翻地覆的改變。」

「無論在精神或物質空間的層面上,人都是可以很脫離(detached) 的。你自己的身分(Identity)主要是透過個人經驗和信念經營。」Simon指出,往後的工作模式是多元、多工的,也沒有地域的限制,各人會在不同的地域上建構屬於自己的身分。在這種趨勢之下,相對於大環境的改變,香港目前的變動實屬小事,但卻促使香港人作出改變,更快地與未來的生活模式接軌。

疫情迫使人們持續數個月透過互聯網和通訊技術在家工作;近年斜槓族(Slash)的興起,反映年輕一代工作的新模式;智能櫃的大量湧現、智能助手的興起,在在都對應着Simon的分析。

<figure>沈旭暉最近開始在Patreon平台上貼文,並留下自己對香港的感想。</figure>

關於安舒區和移民

縱然明白這種世界的走向,但依然不能讓香港人釋懷,減輕我們對未來的恐懼和悲觀情緒,這種情緒的反應很大程度源於我們太習慣生存於一個超穩定的安舒區(Comfort Zone)。

「你看見自己喜愛的地方變得面目全非,當然會唔開心。」「但你選擇離開現在的安舒區,要重新適應一個新的環境,同樣會感到挫折。」Simon表示,當你離開這個熟悉的政治氣候、工作環境、社會氣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你潛意識好依賴的這個安舒區,就會感到挫折。「香港人從前在一個非常穩定的模式中生活,大家都有一個生涯規劃的目標,然後按這個既定的軌跡獲取想要的,而這個模式在從前真是可以實現的。」這一年突如其來一連串的衝擊,打破了我們身處於長期安穩的狀態。無論我們作出何種選擇,繼續在此地生活或離開,產生的恐懼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一班香港專業人士的薪酬更遠比很多國家都要高,面臨去留的決定時,要放棄現在擁有的也不容易。

不過,Simon一再強調世界並不是二維的,人也不是只有開心、不開心;移民、不移民;憂慮、不憂慮,人是立體的。

「你去到另一個地方生活是一個選擇,但你去到另一個地方後,仍然可以貢獻香港。好似黃秋生去了台灣發展,你不會覺得他離棄了香港,反而可能在香港好難拍片,在台灣可以有更大的空間;又例如有人去了美國居住,可能他更可以在那裡暢所欲言,其他人都可以透過互聯網看到他的資訊,那在香港和美國又有什麼分別呢?」Simon認為,在現今的世代,移民已不是一個好的概念。

<figure>Simon在Glo Travel的辦公室內放滿關於國際關係的書籍。</figure>

關於克服恐懼

那麼我們如何克服對未來的恐懼?「安全感是取決於你跳出這個安舒區後生存得多安心的能力;另外人與人的互相支援也能幫助釋懷。」Simon說。

「除了靠語言、交際能力、資訊科技等軟技巧的能力,你也要認同不要在以往的單一模式中生存才可以。假如你不想脫離這種模式,你有多少技巧都只能在這個模式下生存。」Simon指出最重要的是你要察覺世界上仍有很多可能性,我們的生活只是其中萬分之一,從這個起始點去想,一定可以想到一些東西的。

「假如你不想接受高壓的教育,不想一生人只為供一層樓而活,不想講某種說話才可以找到一份好工,那現在最好趁機去想想。」

「現在很多香港人都有多多少少的國際關係,有些在外國工作過或讀過書,遊走於不同的地域,我相信香港人的優勢就是擁有能在全球各個地方生存的能力。在過去一年,大家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以及不可依賴純由上而下(Top-down)的政府。在不足又不可依靠別人的情況下,唯有增值自己。」

「這個時代應該是有另一種經濟和教育的平台,可以讓人更多脫離(detached from)一個由上而下的控制 ─ 這是一種修煉。隨着人類的發展,路也是應該這樣走下去的。」

在Simon的眼中,無論是處身於老中青任何一個年代的人,都有這個改變的能力,問題是你是否醒覺,當你醒覺,你便會發覺人生充滿潛能。

<figure>沈旭暉在〈光明頂〉主持節目的情況。</figure>

關於香港的前景

問Simon香港的前景,他先幫我們釐清兩個概念:究竟是說「香港」地理這個概念,還是說「香港人」這個概念。

「我覺得地理概念的香港的前景十分惡劣,但香港人的前景好正面。」Simon認為想扭轉、改變現時香港的狀況存在很高難度,不易為。但香港的年輕人的創意和決心卻創造了很多可能性,甚至改變了他這一代人的想法,看見了從前看不見的可能性。從前以為要很多金錢和資源才可以完成的事情,這一代的年青人用了很多土法煉鋼的方法已經可以做到,靠的就是極多的創意和決心。Simon不諱言,他最欣賞的,就是這班年青人提醒我們,可以重奪自己對人生的掌控權。這不是要自主、獨立的政治層面,而是怎樣重奪自己人生的控制權,不受制於以往過於牢固的生活模式。

Simon坦言想為香港人做一些事情,國際關係之外,Simon擅長系統建設(System Building),將零碎的東西建構成實體。他沒有具體交代自己實際想達成什麼,只用以下一段描述帶出一個未來的願景。「以一個可持續的方式令香港人在一個安全的情況下,沒有受現在政治高壓的影響下生活。」Simon的願景是達到這樣一個平衡的生存生態,而他自喻自己只是一枚螺絲,願意為此出一分力。

<figure>被視為國際關係專家的沈旭暉經常獲邀分享他的見解。</figure>

Simon說自己是一個超級連繫人(Super Connector),有能力聯繫很多有錢、有能力的人,所以就決心做好這個角色。他不相信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為「香港」找到一條明確的出路,但深信每一個有共同信念的人做好自己的本分,總會衍生出一些好的結果,哪怕你只是由零開始,開一間士多、一間補習社。前題仍是要相信生命充滿可能性。

名校出身、曾在大學任教、遊遍世界各地的沈旭暉,理應有很多選擇,但他唯獨愛香港,並選擇留下,作出貢獻。

「香港人是充滿內在的衝突的,一方面好功利,一方面又極度有人情味。有好多人會無私的付出,但又不表示他們不務實。」Simon表示,以他認識的銀行家為例,他們平日極度逐利,但有需要時又會無私地付出。這種狀況是很難在一個人身上同時看見的,跟他認識的紐約客(New Yorker)就截然不同。

「這個地方是幾種文化混合在一起的,以前世界上亦有類似的地方,薩拉熱窩、新加坡、以前的舊上海(雖然我沒有經歷過)也是。」「我覺得這種文化的混合好有魅力,而香港剛好拿捏到這個平衡位。」Simon說。

<figure>沈旭暉的Youtube頻道「堅離地球 · 沈旭暉」以訪談及個人分享的形式分析國際及香港形勢,當中不乏精闢的見解。</figure>

採訪、撰文:Jonathan ╱ 攝影:Lily ╱ 部分相片取自被訪者社交平台

原文:http://belief.elchk.org.hk/55m/?p=1076

Comments

?!?! ?!?!

啲圖好似死曬😂

Jenny Tung

非常好的一篇訪問!沈教授講的生活理念中,我隱約看見自己的身影 😅

samuel wong

Thank you for sharing your view on global citizen. A HK reader from Vancouver BC. Sam W.

K小白

中西文化,整合了香港人的情懷 “香港人”不只是Identity,係一個brand,亦係一個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