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面對中國崛起,意識形態主導的學者,越來越警覺到危機;但其他學科的學者(例如經濟學者),則相對樂觀其成。美籍塞爾維亞裔經濟學者Branko Milanovic以研究貧富懸殊、收入差距成名,以下是他對中國的簡單觀點:

1.  世界在冷戰終結至2008年金融風暴之間,是為「高度全球化時代」。這時代有兩個特徵: 一是亞洲欠發達地區(尤其是中國)的工資水平穩步增長,而且增幅比一些發達地區(如日本、美國、西歐等)都高。二是富有階層比中產階層的財富增幅為高。

2.  造成第一個現象的原因,是不少工作機會因工廠外移,從歐美流失至中國等發展中地區。至於第二現象,就是因為全球化令跨國資本金融界得到不成比例的利潤,超越了純粹勞力市場的反映。

3. 上述兩個現象,意味「亞洲的經濟增長,同時代表了西方中產階級的沒落」。

4. 2008年後,「高度全球化時代」開始出現轉變,世界堅尼系數由1988年的0.70,變為 2008年的0.67,再變為2013年的0.62,意味著西方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收窄。即使在武漢肺炎期間,中國的經濟增長為自1980年代以來最低,但依然比西方為佳。

5. 因此十年後,中國的中產階級收入,將會比西方的中產階級更高,亦會促使世界出現兩個世紀以來的範式轉移,令西方國家及其中產階級難以再延續其「全球精英」身份,這身份卻會被中國新興全球精英取代。

然而,以上經濟學剖析忽略了不少「中國國情」。例如中國經濟體的cash flow非常短缺,中國富豪的財富估值因此充滿泡沫,不一定能反映具體消費力和經濟實力。而且上述觀察只是建基於中國單方面「濫用」全球化機制、而被西方國家默許的「十年戰略機遇期」,卻不能反映一旦中美脫鉤的後果。個人觀察的結論,和這位作者恰巧相反:他推演的狀況出現前,世界會先出現真正的「範式轉移」,令那結論不會發生。

Reference: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world/2020-08-28/world-economic-inequality

Comments

Napoléon

現實主義短視嘅弊病 其實中國都無完全同西方嘅工廠同步到 無論係用料、添加劑、標準、工序、管理模式,都係有衝突

JP

經濟增長率快只係因為之前大落後, 當其門戶稍為打開, 讓世界資本、經驗、技術和專材進入, 經濟爆炸式增長只係一個自然而生的現象, 沒什麼了不起。相反地, 當經濟發展至一個樽頸位, 能否轉型、升級才是sustainability 之關鍵, 傳統精英國家因為成功轉型, 才能成為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