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昨天談及關於疫情國際關係的備課,這是另一篇值得參考的筆記。《Foreign Policy》製作了一個9大教育專家對談,大多相信教育「從此再不一樣」,但究竟怎樣不一樣?這個對談認為疫情對大學的影響,似乎比中、小學更大,因為大學裡的宿舍及舍堂生活,容易成為病毒的溫床,不得不取消,這卻令本來已經逐步虛擬化的大學教育,更容易被網絡取代。這對依賴學費唯生的私立大學影響最大,畢竟不少家長均認為網上學習不值得高昂的學費。在如此動盪下,只有一點是肯定的:數位學習將迎來一場革命。以下是九位專家的觀點:

1.  科技終於令認為「不需改變」的大學負出代價(Michael D. Smith,Carnegie Mellon 大學教授)

  • Smith認為多年來大學的權威源自其稀有性:稀少的學位、稀少的專家,但疫症的到來,不但令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接受教育,更能透過網上不同平台,學習到一張「沙紙」不能包括的知識。
  • 不少學者視數位教育為一種對現行制度的威脅,但他主張教育工作者應該擁抱這個新挑戰、不忘初衷,以製造機會讓學生實踐他們的潛能。

2.  拜託盡快回到面對面教授(Ludger Woessmann,慕尼黑大學經濟教授)

  • 團隊最近在德國的研究得出,在網上授課後,學生學習的時間大幅減少(由原來的每日7.4小時下降至3.6小時),玩樂的時間則大幅上升(升至每日5.2小時),而1/3小孩每日只花少於兩小時學習,情況令人憂慮。
  • 原本學習表現比較差的學生,在不用親身上課後,花特別多的時間玩樂、而非學習,無論學生的社會經濟地位如何。女孩子則比男孩子更習慣新的學習模式。
  • Woessmann認為有兩點非常迫切:要用盡一切方法盡快回到面對面授課;要彌補學生失去的學習時數,否則會對他們有長遠影響。

3.  學校可以重開,不過一定要有相對應的計劃與守則(Jenniger Nuzzo,Johns Hopkins 大學知識論學者)

4.  發展中國家受到的影響特別大(Devesh Kapur, Johns Hopkins 大學南亞系教授)

  • 轉到數位學習,在已發展國家已不是件易事,在發展中國家更是一場災難。以印度為例,高達70%住在偏遠地區的印度市民,沒有使用數位產品的途徑,而印度有2/3人住在偏遠地區。印度政府有嘗試解決問題,但現在才建光纖通訊系統,對現在的危機沒有幫助。

5.  國際教育的終結?(Salvatore Babones,悉尼大學副教授)

  • 疫情嚴重打擊海外學生的流動性,而中國與西方關係的惡化,只會令情況雪上加霜。
  • 美、加、澳不少大學均依賴中國學生,例如31%的悉尼大學學生、14%的多倫多大學學生、11%的伊利諾大學學生,均來自中國。中國輸出總海外留學生佔全球的20%,數量驚人。
  • 為了確保人民幣匯率穩定,中國政府會盡量減少國內外幣流出,所以未來中國學生到海外留學,可能減少。
  • 若西方大學過份依賴中國留學生,可能會渡不過這股留學的寒冬。

6.  為了克服疫情,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更好的教育系統(Arne Duncan,美國前教育部部長)

  • 特朗普政府處理疫情的管治失當,為美國帶來史上最嚴峻的公共衛生災難、自2008/09金融風暴以來最差的經濟衝擊、以及前所未有的教育系統混亂,所以一定要加快步伐,不但要去處理疫情帶來的短期問題,還要把目光放遠,重建美國的教育系統:
  • (a) 例如投資在低收入地區的學校:這些地區資源缺乏,減少資助,可能會對這些孩子造成不能磨滅的影響。
  • (b) 要確保教師與學生均能獲得數位學習的途徑,例如電腦等硬件配套,否則疫情將會加大教育不平等。
  • (c) 盡快成立一個全國性的補習平台:聯邦政府應與私人機構合作,建立一個平台,讓大學學生、畢業生、退休人士等,合力幫助月來錯失了許多學習機會的學生。

7.  肺炎擴大教育不平等(Andreas Schleicher,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部主任)

  • 在疫情高峰期,多達15億學生被他們的學校「拒諸門外」。即使各單位隨之積極遠距離授課,學生們在這段期間的損失,可能會影響到他們未來投身社會,而學生與社會均是受害者。
  • Scleicher引用經濟學家Eric Hanushek與Ludger Woessmann的研究,指出在疫情期間,學生平均損失1/3的學習時數,將為美、中國帶來分別$14.2、$15.5兆億美園的損失,遑論停課可能遙遙無期。
  • 最令Schleicher憂慮的是,疫情如何擴大教育不平等。他提到電腦等硬件及學習支援等軟件的分野,會令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與家境相對好的學生更吃力

8.  第一、一份工作;第二、⋯⋯(Mona Mourshed,CEO of Generation創辦人)

  • 疫情對畢業生的前景有大幅負面影響。綜觀全世界,近月有4億人失業,加入原來2億的失業大軍。
  • 疫症會反轉學生放「工作」在「接受教育」後的次序:學生可能只會願意投資在他們認為能讓他們更容易找到工作的教育課程上。
  • 這未必是一個差的趨勢,畢竟學生對課程的要求改變,可能會給予我們機會藉此重建我們的教育制度:一個真的會讓學生找到工作、滿足到他們的經濟福祉的教育制度。

9.  高等教育會沒事的,在疫情之後(Dick Startz,UC Santa Barbara經濟教授)

  • 疫症只會為大學帶來短暫的財政問題,並沒有長遠影響。短期內學費收入會減少,對遠距離教育的投資也令各大學園校叫苦連天,但長遠來說,教育將會回復正常,數位教育不會取代面對面教授成為主流教育,後者仍會是教育的主旋律。
  • Startz指出兩個對美國高等教育的真正威脅:
  • (a)  聯邦政府在2008/09金融風暴後,減少對公立大學的資助,到現時為止仍未回復原來的資助,若政府重施故技,不少州立大學可能真的會撐不住。
  • (b) 不少大學過份依賴海外學生,若然海外學生因為美國的出入境限制措施,而轉到歐洲、澳洲等地升學,美國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損失。

以上論點和我們有甚麼關係?一場疫情,顛覆了香港教育;一場「二次回歸」,顛覆了香港制度;一場中美新冷戰,則顛覆了香港人的地緣定位。加在一起,不就是真正的「時代革命」?

Reference: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0/09/05/education-schools-universities-future-after-pandemic/

Comments

Thomas Tong

很容易想像,網上學習對動機薄弱,根基不足的學生是很難行得通,坦白說,學習的過程是十分沉悶,有清楚目標,根基好的學生,是不是在課室或者zoom根本不是問題。但是,有多少這樣的學生。我相信20至30 percent 已很多吧。那麼餘下的學生,如果没有正常schooling 會有很大問題。還有一個關鍵問題,自小zoom 學習的學生,怎樣可以有 proper socialization 呢? 不是没有可能,可能將來AI 也可以做到,但是human interaction 呢?

saeko

讀大學最緊要唔係讀嗰d野,係讀大學呢個體驗本身,喺大學生活中遇到d重要嘅人、參與到d改變自己想法嘅結社。網上學習,淨係補得番讀嗰d野,咁無Q用。另外聽講中小學嗰邊d老師好痛苦,zoom教學變左家長可以mon住老師點教,原本可以含混過去嗰d野而家被迫認真做,d好大喜功嘅校長仲想將呢味恆常化黎討好家長。唔知係咪香港獨有。

Stanley Cheng

我不知道有沒有專家留意過數位教育與健康的關係。希望他們把實體教育搬去數碼平台時要把對身體的影響 take into account。我自己不是老師,也已經不是學生好耐了。只是一個過氣的 IT 從業員。我聽到那些沒有需要面對數位教育的人士所作出的意見,認為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好像在公司對著電腦工作吧了。」不是的!那種所需要的專注,就算是 IT programmer 全時間寫 code 都不能同日而語。我夠膽講,連打遊戲機的專注都不及上數位堂的專注。所以少少時間都可以好筋疲力竭的。

Anonymous

所以我覺得,大學online learning的潛力比較大,因為大學本身已經是自由選擇上不上堂,而online learning 容許不同程度的學生按照自己的進度學習和節省交通時間。

Napoléon

一場大洗牌,做學生點都要保持自己嘅競爭力

Elaine Yip

上網學習有好的一面, 也有不足的一面, 如能重新編制去作出合時宜的, 可能效果比以往更好。上網授課可以如常有一位學科老師帶領一班十幾個學生, 每位參與上課的學生的面貌同時出現在視頻上, 學生們便有群體一起學習的感覺。畫面設計生動些, 可讓回應老師的講課提問的學生zoom 近表情, 增添其他學員的興趣集中, 同時亦可由老師帶領討論問題, 好使一眾學生積極討論。上課的過程可錄影, 加深學生追溯忘記的部分, 深入主動學習精神。另外不足一面是學生之間少了面對面交流, 避免人與人之間的疏離, 可以定小組聚會, 不過要定下一些安全守則, 聚集次數可以一星期一兩次, 輪次序編制解決。(剛嘗試構想一下... )

Pal Dou

//疫症會反轉學生放「工作」在「接受教育」後的次序:學生可能只會願意投資在他們認為能讓他們更容易找到工作的教育課程上。 這未必是一個差的趨勢,畢竟學生對課程的要求改變,可能會給予我們機會藉此重建我們的教育制度:一個真的會讓學生找到工作、滿足到他們的經濟福祉的教育制度。// 這個不是我們經常抨擊,說大學不再成為思想家搖籃,已淪為職業先修學院麼?

Samuel

還有一點是,遙距教育受家庭條件影響更明顯,畢竟不是每一個家庭都能有一個專心讀書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