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香港雖然以華人為主體,但其他族裔的存在也重要,構成了一個非常cosmopolitan的環境,也塑造了香港的國際身分認同。這本書逐一介紹不同非華裔社群在香港的早期歷史,足以填補主流「自古以來」論述的不足,閱讀後,認為重點如下:

🇬🇧 1. 英商在香港的權力結構,可以追溯至廣州十三行時代,早期完全壟斷了香港發展,甚至是香港太上皇,可以輕易讓倫敦撤換港督。

🇬🇧 2. 匯豐是一眾洋行的共同工具,得以發展卻是受惠於中國海關的「自己人」:英國人赫德,讓匯豐得到優惠利率和大清做生意。

🇵🇹 3. 葡萄牙人一度是香港主要外籍社群,主要來自澳門,也一度構成了拉丁美洲-南歐-菲律賓-香港的生活圈。加上其他葡國殖民地果阿、東帝汶等,令香港早期一度有港澳共同體之勢,個別葡萄牙精英甚至加入了港英政府,成為中高層。

🇩🇪 4. 德國商人在一次大戰前的香港舉足輕重,和英商平起平坐,假如不計印度商人,實力甚至比英商更強,只是在一戰被港英藉故清場。而且早在德國統一前,德意志邦國在香港已經有領事館,這些商人更單純的做生意,而沒有後來「德帝」的野心。

🇷🇺 5. 正如德國以青島為倣傚香港的模範殖民地,俄羅斯沙皇也曾想過殖民香港,這種野心也持續到共產國際,曾派遣蘇聯人到香港活動推動革命。

🇮🇳 6. 印度來港除了警察、士兵,就是商人,其中信德省的商人最功利務實,不少成為香港富商,例如夏利里拉家族。毛漢應該也是信德人。

🇯🇵 7. 日本人戰前對香港非常有興趣,孫中山稱為「慈母」的梅屋莊吉,就是在香港認識這位中華民國國父。這種影響力是全方位的,日本妓女也是早期香港歷史的重要成員。

🇫🇷 8. 法國人在香港的勢力反而最薄弱,存在也大多為了傳教,比較單純,也許與法國已經有了廣州灣為根據地有關。

還有帕西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等,從此已經介紹,不贅。當時的香港一帶,分別有英國、葡萄牙、法國、日本的勢力範圍,俄羅斯、德國也虎視眈眈,根本就是一個小冷戰格局。

Files

Comments

Napoléon

呢種俯視香港歷史嘅敘事方式好正!一眼睇晒同各國有咩重要連繫 希望之後有得再睇多啲唔同國家、唔同時期嘅香港國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