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近年愛國主義教育當道,五四運動變成代表「尊重與包容」,但曾幾何時在香港,五四卻代表了截然不同的意涵。這本著作說的雖然只是五四,卻是一部historiography,研究扎實,對重構真正的香港很有作用。以下重點和國際香港有關,最值得留意:

1. 五四運動發生時,香港教育並未普及,和全國其他大城市的反應不可同日而語。但原來曾有學生持傘上街杯葛日貨,被港英控告,可看作2014傘運先驅。

2. 港英政府也大力打壓五四運動,原因之一是英日同盟,英國既有責任保衛盟國商業利益,也擔心反日會變成反英。作者認為,日本帝國主義在英國庇護下慢慢發展,英國到了二戰前夕才不再禁止宣傳反日,而對五四的處理,亦是按同一「反反日」基礎決策。

3. 五四的「抵制日貨」口號,雖然一度盛行,但在國內也迅速演變成商人與激進派學生的對立,不久無以為繼。香港也有類似運動,雖然成效有限,港英也嚴厲打壓,卻似是鋪墊了2019年的黃色經濟圈運動,不過抵制日貨變成抵制國貨而已。港英的打壓方式,和今天的政府也很像,書內有不少介紹。

4. 港英「抵制五四」的最有效行為,卻是在香港推廣國學、古文化運動,以抗衡新文化運動,以製造中港區隔的文化防火牆。當時的港督金文泰是漢學家,專門請了一堆遺老到香港辦學,又創立孔聖堂等儒家機構;魯迅1927年訪問香港,為之氣結,視金文泰為新文化運動的對手。這卻保護了香港的傳統文化道統至今。

5. 1928年的濟南慘案、反日示威,在香港也是未成氣候,卻逐漸被教科書改寫歷史,說成是五四運動「抵制日貨」的延伸;當時日本三艘軍艦訪港,也被穿鑿附會說成是「砲艦外交」。作者對揭破上述邏輯問題,非常嚴謹。

6. 1919-1920年的五四運動,與2019-2020年的香港反送中運動,看來有不少可比較之處,值得進一步分析,也是論文的大好題目。

Files

Comments

Napoléon

中共就係唔容許任何香港同中國有利益不一致嘅歷史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