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魔僧」顧汝德是末代港督彭定康的頭號幕僚,在北京眼中,自然是特務,但我知道中方非常看重他,而能夠得到敵人讚賞,自然不簡單。這本書從英國智庫的角度,剖析了香港數十年來的結構性問題,而且對英國、英商的種種失當毫無掩飾,非常值得一讀。簡單而然,顧汝德認為香港的奇蹟,一直是少數精英階層壟斷權力和資源的結果,他們對上欺瞞、挑戰倫敦,對下製造種種論述延緩民主化,並以積極不干預包裝這種壟斷,結果令香港失去自我糾錯的能力,體制去到後來,失去了當年精英共識的「神」、只具其「型」,就全盤崩潰。

以下是部份重點:

1. 顧汝德認為,港英特別喜歡engage上海人,也許也是以夷制夷的策略之一,而董建華正是上海幫出身,很懂得以貌似忠厚的笑容,掩飾當刻需要的意識形態。結果上海人在香港的總數雖然只有幾萬,卻成了一大山頭,由於他們來自本來中國最國際化的大都會,到了香港更容易和外國人合作,也沒有廣東人被打壓的包袱,因而被提拔為精英階層,其實他們的真正實力被誇大。

2. 香港的國際身份並非英國殖民部賦予的,而是港督夥同精英挑戰的成果。在英鎊貶值危機等,香港政府都能捍衛自己權益、無視英國權益,即使到了後期中英談判,港督也做了不少倫敦指示以外的決策。香港的國際組織會員資格也好,真正的高度自治也好,都不是規劃來的,而是「官商合謀」得來的。甚至可以說,香港對終結英鎊霸權,也有一定角色;英國蘭開夏郡的紡織品出口,更是全盤被香港取締。

3. 英商同樣對英國沒有忠誠,反而互相競爭,到了最後也主動向華商投誠,沒有多少「國家利益」的概念。怡和、中電等英商因為投資失當、過早離開香港而失去轉型期機遇,太古(支持鄧連如為代理人)、匯豐等的本地化就相對成功。不過匯豐能出賣英國利益,也能出賣香港,最終它轉型為國際金融機構、淡化香港身份,就是殘酷的結論。而英航、大東電報局等,曾在香港享有絕對壟斷優勢,也是實質貪污的泉源。

4. 所謂積極不干預,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說法,讓精英集團可以合理化無視社會責任、社會福利等政策。顧汝德認為政府不干預本身,也是「政策」,同一政策包括讓企業壟斷、反競爭,而港英制定這些重商政策,本身就已經是高度干預。高地價政策,正是這類政策的典型例子。

5. 香港得以有本土一套,在於英國其實不真的認為香港的經濟、戰略貢獻那麼重要。帝國解體後,香港少了和新加坡、馬來亞的比較聯繫,中國亦未改革開放,越來越成為一個讓境內精英為所欲為的孤島,自成一角的管治模式,才得以被誤會為常態。

6. 楊慕琦民主化方案本來已經得到英國同意,卻是和香港精英打慣交道的葛量洪港督一手推翻,期間這個精英集團製造了大量反民主化理據,例如說「中國不喜歡」、但其實冷戰期間中國並沒有明確態度。

7. 美國直到1971年都對中國制裁,這令香港得到了寶貴的戰略空間,讓中國得到外匯,香港成了英鎊區和中國的橋樑。大躍進、文革期間,中國全國總外匯大約三成,與及七十年代的接近一半,都是來自香港的英鎊。

8. 香港社福政策的起源,其實是七十年代,英國工會勢大、工黨也曾執政,對港英政府施壓,不再容忍香港以剝削工人降低生產成本去與英國貨競爭,於是香港種種勞工保障,才開始萌芽。

9. 香港精英從來沒有政治忠誠,日治期間集體變節、反而中國逃難來香港那一批沒有變;到了回歸過渡期,集體變節投靠北京,自然也不難估計。因此,他們在香港的代議政治、諮詢委員會,其實並沒有任何公信力,也不具備真正的民間影響力。

Files

Comments

Tang King Fai

他真的很坦白。 香港其實很應該看看這書。

Aaron Ho

Well sai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