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一場疫情,令世界天翻地覆,全球化趨勢可能從此部份逆轉,香港命運也可能出現微妙變化。但其實疫情一直影響世界各地社會發展,只是一般人在事不關己之時,往往選擇性漠視而已。香港抗疫成果得到舉世肯定,靠的自然不是政府,而是廣大醫護人員的專業、無私精神,和普羅大眾的高質自律。在這波疫情之前,其實一直有香港醫護人員走到天涯海角,協助不同地方的朋友抗疫,蔡文力醫生是其中一人。

這是蔡醫生在西非塞拉利昂對抗伊波拉病毒的故事,像日記,也像紀錄片,記下了一位香港職業義肢矯形師千里迢迢,走到非洲伊波拉醫療中心當醫護的點滴。從機場前往災區的心情,工作遊走伊波拉醫療中心的紅綠區之間,親眼目睹病情變化的無法預料,在市中心不遠處的亂葬岡,疫情高峰期如同世界末日的浮世繪,都好比《武漢日記》的真實和催淚,也教人認識到當地結構性問題的全豹。難得的是本書每個章節均有故事性情節,令人讀得毫不費勁,說得輕描淡寫,事實卻是生死相搏,反映來自世界各地,願意在塞拉利昂資源不足、人民危機意識甚低的情況下團結策力,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醫護義工,都是何等舉重若輕。

提起塞拉利昂,在國際關係學界,第一時間自然是想起電影《血鑽》。現實比電影更殘酷,那場慘烈內戰,牽涉大量童兵、酷刑,令全國1/3人成為難民,還捲入鄰國利比里亞更複雜的戰爭,卻幾乎不獲主流媒體報導。這個國家怎樣成為英國當年制衡法國殖民地的窗口,屬於昔日英國人的故事;但一個香港人願意走到一般人眼中的「不毛之地」,不是獵奇打卡,而是長期工作,這就是屬於我們的共同故事,也是glocalization的故事。世界這麼近、那麼遠,誰想得到非洲的抗疫經歷,也可以應用在2020年的香港?

依波拉可能距離我們太遠,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怎樣避免重蹈覆轍,始終對任何人都實用。在西非戰亂下,塞拉利昂的基礎建設根本無力應付伊波拉,加上民智普遍未開,大部分人連叫救護車的概念也沒有,疫情最終大爆發,並非偶然。但2020年Covid-19疫情全球失控,不少重災區都是最發達國家和地方,那又怎樣解釋?假如連發達國家的死亡率也如此驚人,疫情傳到發展中國家,又會有何後果?蔡醫生的經歷,訴說了我們的生命是怎樣和大自然連成一體,政體和人在其中又發揮了哪些角色,再回望身旁的這場疫情,讀完本書,會彷彿忽然懂得了甚麼,卻又盡在不言中。

Files

Comments

SF

謝謝推介!

Napoléon

估唔到呢啲「不毛之地」,對於香港人嘅意義, 除咗列入大國嘅搏奕外,仲會有如此嘅參考價值同血肉故事

Car Mo

早幾年聽過佢個talk, 好詳細咁講佢係塞拉里昂嘅經歷,好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