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家書】 Channel改革・知所進退:YouTube退休日,對馮智政的二十點肺腑之言(六之二) (Patreon)
Content
1. 我們應該怎樣處理identity construction,issue framing,和 agenda setting?這是每一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否則就會失去自己。其實,這就是我們邀請陶國璋教授為我們開課談「人生的意義」的原因。不過他是哲學家,而 I’m a political scientist by training。
每一個政府、公司、媒體、NGO、甚麼都好,都必須有存在目的,而其實,這就是自己建構的structure。對一個YouTube Channel 而言,就是它的 mission statement,而mission statement 不是虛的,它和營運、賺蝕之間的關係,就是在初心範疇之內,如果找到自己的滿足感、收入、使命感,每人都可以各取所需;但如果在範疇之外的,無論有甚麼額外的誘因,都不是這個平台的本意,就不應該做。
舉例,就算賣金融產品有多少利潤,這都不是這個平台應該做的。這不是說金融產品本身有或沒有問題,只是這不是合適的地方去做。
如果不堅守這條線,會產生很多問題。
第一,你會每天被set agenda(而且是被演算法扭曲地set agenda,後半部分會談),看見有流量的就做,或有人提議做的就做,這會非常被動,慢慢隨波逐流,自我迷失,繼而懷疑人生。
第二,當局者迷,會不自覺的「入局」,覺得自己談的題目就是值得談的,不談的就是不值得談的。其實誰談論甚麼,應該是根據自己的 comparative advantage和mission,不可能為題目本身賦予判斷,只應該判斷自己。
2. 「堅離地球」出現時,當時根本沒有想過會有人聽;就像最初大家使用 Facebook 的時候,都是很單純的。因此,Day One自然沒有很清晰的規劃。但隨著時勢發展,它自然有了比較清晰的定位,現在可以綜合為三個定位。我個人基本上,只會說和這三個定位有關的題目:說是基本上,因為我也不能確定有多少 exceptions,但相信不會太多,乃至絕無僅有。
3. 第一個定位,一定是知識分享,自己真正熟悉的知識的分享。而這個範疇,每人都不同,於我個人,就是和國際關係有關的知識。這是絕對的初心。其實,自從我寫第一篇報紙文章開始,就很刻意將評論範疇局限在國際關係層面;就是觸及其他題目,無論是電影、音樂、體育、香港政治與歷史,都是與國際關係的 crossover;自己不懂,就要請專家談。這類題目,點擊率非常低,如果真的要計算,就是做一條蝕一條。但我只有做這類題目,才覺得快樂。
很多題目很重要,作為一個個體我也很關心。但我沒有任何 comparative advantage,獻醜就不如藏拙。
那其他人當主持,我就經常會問:你的專長是甚麼?總不能是任何網絡熱話,那就是沒有專長。
4. 第二個定位是慢慢衍生的,就是希望凝聚廣義「like-minded的香港人」,在政治巨變後的新香港,也要毋忘初心。市場上,有很多立場先行的平台,我們希望不是。我們雖然一定有個人立場,但希望說的話都是邏輯為本,即使不同立場的朋友,也能夠接收。
這類涉及下一個思考:每人都有最懂得溝通的target audience,不可能「我全都要」,世界上沒有這樣一回事。而我自己的光譜很清晰。他們是誰?對這問題,我們做過一些分析,我嘗試結構上解釋一下。
在昔日香港,大多數人或家庭成員的主要收入來源,都難免和政府、建制、財團、中資機構有關;但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其實思想都傾向民主自由,而這是舊香港獨一無二的特色。這些朋友可能佔了舊香港的絕對主流,但其實在二元對立的公共空間,很難找到抒發的機會。他們每天都在和自己博弈,怎樣妥協中生存、又怎樣儘量貢獻自己,其實很痛苦,而不足為外人道。因為我的背景,對他們有共鳴,他們也會對我的思考方式有共鳴。
這裏訪問了無數朋友,大概是網絡相對最多元出現過的地方之一。其實,每次任何人出現,就會有人說這人的這樣那樣。但這不是一道德vetting的平台,獨立思考的朋友自然能對一切人的說話自行判斷分析。我們很希望擴闊我們能夠接觸的光譜,否則難度只能圍爐,而且還要越圍越小?我們背後的主題只有一個:希望提醒大家毋忘那種對政權不平事不要無動於衷的情懷,同時,也要提醒自己保持同理心,要知道很多同路人其實都很辛苦,要在各自的處境中掙扎。而這種掙扎,其實及和我們、或者我一樣。
如何不說一句抗爭口號,而可以對昔日香港的主流社會,釋放這種訊號?這不是我第一天賦予自己的使命,而是經過二十年之後,從讀者、支持者口中發現的自己價值。
人不應該自吹自擂,也不應該妄自菲薄。
這堆文章,target audience 會完全明白,一句都不用多說。然而,自然也一定會有人嗤之以鼻,或許有空到在一萬字當中找出片言隻語放大扭曲cap圖,然後煞有介事廣傳,if so,feel free,尊重選擇在這種環境生活的朋友。只是我的時間就不會這樣使用,也不會容許自己過這種生活。
如果以點擊率主導,吸引的並非目標受眾,那再多的views,又如何?只會變成你的負累。殺君馬者道旁兒。是否要為了「道旁兒」,而放棄你心目中的康莊大道?
選擇權,在於你自己。
5. 第三個定位,則是離開香港之後才出現的,就是希望探討全球港人社群的未來。對這個想像中的社區,我一直很希望有兩個前提:應該儘量維持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同時應該儘量儘快融入所在地的主流社會,而且兩者應該並存,乃至必須並存。我認同偶爾圍爐的需要,但更擔心圍爐的後遺症。如何達到類似海外印度裔人、乃至烏干達人那樣,既有傳承、又有全新生活、而有平台分享這些進展,而不是永遠停留在昔日,或塘水滾塘魚的「電子香港唐人街」。
這是我們很希望做的事。
(待續)
*文章連載後,會先參考大家意見,再於週日聲音對公眾分享一次。如果大家有任何建議,請隨便告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