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Downloads

Comments

Derek So

馮智政先生: 我覺得唔應該再張推動環保政策事倍功半的問題推落有能力有信念做環保行為一代不多留在香港這地方上。因為法例不是這兩年立的。商家不論供應商或餐廳都有足球時間開發同再採購代用品。不是朝令夕改的政令。但結果得出嚟就係一隻一定唔係再造紙造(要伐木做新紙漿)再上一層防水鍍幕(新聞講明是PE膠),咁生產是一隻膠匙羹定可解的紙匙羹?這只是偷換概念賺盡。至於叫市民自帶餐具🍴。我唔想為食飯犯法。供應商同餐廳只係想搵完最後一次錢就走。另外請講解下西方點解一再妖魔化塑膠,無塑膠製品絕大部份現代生活可以回到18世紀。 我們今天所追求是可持續發展中平衡,不是單一地減碳排放、減溫室氣體排放量、減用塑膠可以做到。 【首日走塑】環保餐具製造商︰紙刀難鋸扒 浸水甚麼都變淋 http://news.now.com/home/local/player?newsId=557964&refer=Share&utm_source=now_appshare&utm_medium=share

Utsuri

其實膠策反彈多與人口結構改變的關係不大,而是政策本身欠缺說服力,即使有Will的人都會認為這些政策治標不治本、為做而做,而且不切實際,只是搞着有需要的人(就像COVID當時全面禁堂食令大量工友要在街邊用餐一樣荒謬)。 誠如馮先生所言,推動環保是提倡改變生活習慣和消費模式;然而現時政府強行推動的政策完全沒有觸及這個根本問題,膠羹換紙羹(而所謂紙製還是會鍍防水膠膜),除了帶來更高成本和更不方便的生活之外,根本看不到明顯的成效。 與其說是因為留下來的人普遍欠缺推動環保的動機,不如說經過這幾十年的推動之後,大眾對環境保護觀念和可持續發展技術的認知已經超越了令行禁止這個層次,市民所期望的推動環保不是為做而做的強制走塑、徵費、罰款這些表面工夫,而是垃圾分類、回收再造、充分利用垃圾的剩餘價值。如果政策不是禁止塑膠餐具而是推動回收塑膠餐具,反彈一定會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