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政治學、心理學、文學、音樂、藝術等等這一連串革命思維,並非單純是為了讓奧本海默顯得有「文青味」而存在,也不是為了讓他有更多客觀條件「呃蝦條」。奧本海默對量子力學的理解,和史特拉汶斯基、畢加索、榮格、艾略特的表達手法,與及他們各自對傳統領域的顛覆,可說是一脈相承的。這裏若是給有科學知識的朋友,自然可以elaborate 一大段甚麼是量子力學的科普,但我本人自然一竅不通,也無須在這裏加入「維基學派」分享。

不過我很記得小時候,父親曾經和我說:「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是很清楚的對與錯,但當你未有基礎知識的時候,就去希望找別人的錯,那是很幼稚的,就像當你讀到高級程度,就會讀到愛因斯坦也有錯,但難道現在你會明白這些?」

於是我就記下來,愛因斯坦原來是「有錯」的。我父親是電機工程博士,四叔是物理學博士,祖父在皇仁教物理,對他們這家人而言(其實是「我們」,只是我實在沒有這DNA),這些對話是普通常識。但究竟愛因斯坦「錯」在那裏,就不是我所能理解。

直到長大後,才從若干通識,知道這是指量子力學有一個「不確定性定律」,愛因斯坦則主張一切都有確定性,名言是「上帝不擲骰子」(電影中,奧本海默也用諷刺口吻重提這句話)。以往的傳統科學家很難接受有 uncertain 的存在,但對奧本海默一系而言,如果顛覆了一切文化、藝術、社會科學、政治的傳統,為甚麼科學的根本假設就不能顛覆?

這一切,回到奧本海默的左傾政治觀,就可以理解不過是他所參與眾多種不同「革命」的其中一環:無論是顛覆帝制、顛覆封建制度、顛覆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還是打倒極權(包括奧本海默最討厭的納粹「第三帝國」政權),當然都是一種「生命的探索」。

幸運地,奧本海默認同的共產主義,有幾個前提,就是不能有任何不能被顛覆的教條(例如黨綱、黨紀),也不能以納粹德國那樣由上而下的方式運作,實踐上,應該以促進平等社會為目標。這一切,全部都不是共產黨所能接受的,無論是美國共產黨,還是蘇聯共產黨(更不用說中國共產黨)。奧本海默是聰明人,對共產黨老是要他入黨感到本能的抗拒,因為他是主張「顛覆一切」、「是其是非其非」的人。當他發現蘇聯的極權和納粹德國一模一樣,精英階層卻和平民享有完全不同的待遇,就明白這種信仰(或起碼是當時存在的絕大多數共產黨),不過是一個騙局。

電影有一幕他 confront 身為共產黨員的情婦這些宗旨,就埋下他為甚麼不可能是共產黨員的伏筆。其實情婦 Jane 雖然是黨員,但身為高級知識份子的她,也不見得可以做到死心塌地、了解的要執行、不了解也要執行的徹底洗腦境界,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令她終生抑鬱,相信這都令奧本海默加速覺醒,何況他本來就是來自超級富有的家庭。相較下,奧本海默卻是真心擁護美國民主制度的,因為它容許了種種顛覆性思維的並存和衝突:讓不同矛盾並存、衝突、自由發展,不但是奧本海默的人生觀、哲學觀,還是啟蒙他研究量子力學的科學觀。

(待續)

▶️ 《媽的多重宇宙》真的存在嗎?李偉才博士介紹新作《科幻作品中的科學視野與人文思考》(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B--Ysyz9h0

Files

Comments

oranje gaan (edited)

Comment edits

2024-03-29 11:33:39 科學、科技發展本來就同人文以及社會分唔開,係人類將知識分類和學院結構而將之分開。 相信科學家能以完全客觀的方式去研究自然界是天真的想法。科學家選什麼題目去研究和怎樣去研究也會受他個人的選擇所影響,而這也受社會結構與文化影響。有一門跨學科學問為"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STS),正正就是探討科學、科技和社會文化之間的關係。 所以教授寫這篇文或許也是從這角度出發。正從事科學研究的本人也喜見和樂於閱讀這些文章。
2024-03-24 10:18:23 科學、科技發展本來就同人文以及社會分唔開,係人類將知識分類和學院結構而將之分開。 相信科學家能以完全客觀的方式去研究自然界是天真的想法。科學家選什麼題目去研究和怎樣去研究也會受他個人的選擇所影響,而這也受社會結構與文化影響。有一門跨學科學問為"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STS),正正就是探討科學、科技和社會文化之間的關係。 所以教授寫這篇文或許也是從這角度出發。正從事科學研究的本人也喜見和樂於閱讀這些文章。

科學、科技發展本來就同人文以及社會分唔開,係人類將知識分類和學院結構而將之分開。 相信科學家能以完全客觀的方式去研究自然界是天真的想法。科學家選什麼題目去研究和怎樣去研究也會受他個人的選擇所影響,而這也受社會結構與文化影響。有一門跨學科學問為"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STS),正正就是探討科學、科技和社會文化之間的關係。 所以教授寫這篇文或許也是從這角度出發。正從事科學研究的本人也喜見和樂於閱讀這些文章。

George

What your father said is very much correct indeed. Sadly, in this day and age, very few are able to know, to think before they react. Most instead prioritize baseless opinions over knowledge and logical reasoning. Discussions based on facts, knowledge, and evidence are often seen as untimely. On the contrary, thinking is difficult for most people. They're keen to jump directly to judgment in order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Short-form videos on TikTok and Reels not only cut off the remaining little time frame for thinking but further push audiences, particularly teenagers, to judge things on impulse or solely based on personal preferences.

堅離地書院 College

That's also a core issue of general education - if background knowledge is lacking, discussion and being "critical" can be very super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