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在新加坡,受COVID-19疫情影響,當地本土電影院線Filmgarde 宣布結束旗下兩間戲院,僅營運餘下一間戲院,而mm2旗下Cathay Cineplex 其中一間戲院,亦只會營運到六月尾。


而在香港,在2022年結業的戲院,包括糖街Cinema City及百老匯荷里活,後者已由MCL及英皇合作的新品牌落實接手。


屬表列處所的戲院,亦需配合政府的疫苗通行證措施,意味從五月三十一日,有更多未能符合第三階段接種要求的人士,會被戲院拒諸門外。


筆者沒有被戲院拒諸門外的數據。但從政府網站上的資料顯示,截止六月十九日,已接種第三劑疫苗的人士有四百多萬人,就算計入康復者的數目,相信有超過一百萬人不符合疫苗通行證的資格,因為單單是未有接種兩針的人口,亦有超過七十萬。


對戲院來說,一下子接觸的受眾少了一至兩成,好像亦不是很大數目。而且,近期的荷里活大片如《壯志凌雲:獨行俠》及《侏羅紀公園:統治霸權》票房大收,亦為戲院帶來了小陽春。


戲院的選片會否更為單一?抑或是對戲院來說,部分據點將不再能夠「為皮」?今天筆者以商場的角度,和大家探討一下。





香港的主要連鎖院線包括有:

  • 安樂影片旗下的百老匯院線
  • 豐德麗旗下的MCL 洲立院線
  • 英皇戲院
  • 橙天嘉禾旗下的嘉禾院線
  • 新寶院線
  • 東方影業旗下的Cinema City






另外較小規模的戲院有銀都旗下的影藝、華懋、CGV、新光、高先電影、LUMEN及宏寰文化旗下的ACX。


既然是以商場角度切入,當然要談商場和戲院的關係。戲院在世界各地,都是有效能夠帶動人流的地方,而戲院往往會設在商場較難到達的樓層,例如在垂直商場中的較高樓層,顧客亦會願意前往。


這亦能夠解釋到,為何發展商如九倉、新地及羅氏集團等,早年願意不惜工本,去投資改裝商場部分讓院線承租。





例如九倉旗下的時代廣場,UA時代廣場早年設於商場二樓。2012年因為法國品牌Louis Vuitton 承租作旗艦店,發展商又不想戲院觀眾流失到區內其他戲院,便將部分原有食通天樓層改裝成戲院。





而新地亦積極改裝旗下商場為戲院,例如旺角MOKO 早年只設迷你映院,後來卻改裝部分範圍作IMAX映廳,但其觀影感受則令人失望。





發展商亦曾經希望改建沙田新城市廣場的戲院作IMAX 映廳,不過卻因為和政府就補地價問題僵持不下,最終戲院大樓僅以相若規模重建。





至於大埔超級城D2 Place 的戲院,相信有一些讀者也知道其背後故事。


發展商願意投資,即是證明戲院除了能夠帶動人流,亦是一顆金蛋。





從這篇報導,可以看到在黃金地段的戲院,月租動輒要過百萬元,就算位於非核心區的高先電影院,月租亦要四十六萬元。


而且,這還未計算燈油火蠟及員工的薪水,因此在黃金地段的戲院,未必是想像中般吸金力強,甚至旺丁而不旺財。


戲院看似生存困難,但院線似乎亦利用不同方式掙扎求存。


在第五波疫情後,電影院營運更為吃力,在週一到週四晚上的人流比以往更少,戲院似乎都寧願「有客好過無客」。





例如接手圓方戲院超過三年,百老匯旗下的PREMIERE ELEMENTS,因為疫情關係,大部分時間都未能受惠於高鐵人流,結果週一至週四的門票提供半價優惠碼吸客,減價後成人票價僅六十元,比嘉禾Megabox 還要便宜。





而嘉禾院線亦不敢怠慢,嘉禾Megabox 以一週年慶祝為名,在六月二十日起於全線戲院提供逢週一優惠票價,下午一時後場次票價僅為四十元,比長沙灣CGV戲院還要便宜,不過截稿前,嘉禾院線App的票價仍然未有下調。


至於在人流較為暢旺的週末,有些院線更利用區內獨市優勢,向街坊實行海鮮價。





例如在開幕後人流不俗的嘉禾大埔,因為區內缺乏競爭,在週日及週一在同一映廳,觀看同一時段同一電影票價竟然差一倍,令人咋舌。


面對串流平台盛行及疫苗通行證影響下,戲院的生存之道,除了在票價優惠和排片上靈活處理之外,其實甚為被動,甚至未來院線會否考慮併購整合,筆者也不會感到意外。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