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英超第四輪重頭戲落在「仙魔戰」身上,阿仙奴開季三場比賽兩勝一和,不過兩場勝仗都只能以一球小勝對手,上輪對陣富咸,在多踢一人的情況下仍然被逼和,阿迪達面對的問題似乎比想像多。而曼聯方面,上輪聯賽早早就兩球落後,但最終仍然成功反勝,展現了韌性和魔性,但三輪比賽暴露的防守問題成為最大的隱憂,坦夏執教之後「客場遇強不勝」的問題是這場比賽曼聯需要衝破的魔障。

阿仙奴在賽前失去了Thomas Partey、Timber亦都重傷,不過Jesus的傷癒復出、Gabriel亦都隨時候命,讓阿迪達仍然可以排出一套完整而充滿競爭力的陣容。雖然上輪聯賽有出錯,但Ramsdale仍然正選,Gabriel與Zinchenko回歸,與Saliba、BenWhite組成防線。中場Rice支援Odegaard,另一個人選繼續由表現低迷的Havertz贏得,兩翼有Martinelli、Saka,中鋒繼續由Nketiah出任。

曼聯方面在開季已經面對傷病潮,Malacia與Shaw的受傷讓他們向熱刺租借Regulion,而Varane、Mount、Hojlund三者的缺陣亦都令前中後三線遲遲未能見到完整陣容。今場比賽,坦夏在幾乎沒有太多選擇的情況下揀選正選陣容,門將Onana,後防線Dalot繼續客串左後防,Lindelof替代Varane,加上Lisandro與Wan-Biassaka。中場方面Eriksen與Casemiro支援BrunoFernandes,Martial回歸中路讓Rashford可以在邊線衝擊,Antony則繼續在右路。

圖:雙方的正選陣容。

問題在於,曼聯的中堅、閘位球員會嘗試在Onana持球階段前壓帶走阿仙奴的球員,尤其是兩名閘位會第一時間壓上去half-space位置與翼鋒呼應,目標是要逼使阿仙奴的Saka與Martinelli後退對位翼鋒,減少對手的壓逼力量,這個階段需要有球員從中場回落到後場,填補組織的空缺,但無論是Casemiro抑或是Eriksen都欠缺換位的思維,這使得Onana欠缺足夠的出球路線,陷入被動狀態,只能強行斜傳與翼鋒連繫,但上文所講,阿仙奴兩翼已經回收,因此Onana的長傳威力亦都大減,降低了進攻效率。

筆者閱讀坊間一些「迷思」,非常多人難以明白Onana長期持球的「好處」,從數字上簡單理解,那就是曼聯在控球階段可以有「1個持球點+10個接應點」而阿仙奴撇除門將不能壓逼,只有「10個防守者」,那麼一旦阿仙奴球員上前壓逼Onana的話,中前場就必然有一個空檔出現,阿仙奴深明這一點,所以一直不敢過份壓逼Onana,只能做簡單遮線的工作。再延伸一層,Onana無人盯防,其他球員理應就在「10vs10」的無球狀態,那麼考驗的就是大家在無球跑動時可否「甩開」對手,又或者在接應時可否「頂住對手」。 橫向類比的話,曼城Ederson控球的時候,都會出現10vs10的情況,但BSilva/Foden/Kovacic等人會大量跑動爭取接球轉身的空隙,即使「甩不開」也可以長傳找Haaland完成背身接應停球。

但曼聯即使雙中堅會移到中場位置嘗試接球,Lindelof與Lisandro二人都欠缺足夠的背身對抗能力,他們無法建立支點,曼聯在開場階段需要等待Martial的回接才能開拓路線,但這位法國人並不具備頻繁參與的肌肉耐性,而對位的Gabriel更加在前三場比賽都在後備席上「儲足全力」,所以曼聯的控球只能徘徊在後場被動等待機會。這裡可以順帶一提,中堅前移然後中場回落接球組織,這個套路其實在意甲這兩年很流行,做得最極致的一隊是費倫天拿,而負責回落接球組織的那位中場球員,正是Sofyan Amrabat。

入球源自於Eriksen一次傳球失誤,誤打誤撞「誘惑」了阿仙奴的防線壓前,最終這位丹麥中場截擊了Havertz軟弱無力的傳球,並完成助攻,雖然反映了球隊的進攻效率,但顯然不是「計劃內」的進攻模式。

圖:Onana開場不久就示意隊友要降低節奏,Lindelof、Lisandro拉開,令三人成為「三人防線」組織。

圖:Eriksen現身後場接應轉身,Odegaard對於隊友「放任」Eriksen表示不滿。

圖:中堅嘗試進入中場,但後場進一步「孤立」了Onana,反而更加容易被壓逼。

圖:Martial成為曼聯運轉的關鍵,但Onana開場時太過執著於找Rashford,這個畫面可以看到Antony一邊壓制對手防線,另一邊指示Martial的空檔。Bruno同樣有提場的動作,當時Rice需要在中場以一敵二。

圖:曼聯入球前的混戰,源於Wan-Biassaka的傳球被Nketiah擋到。細看當時的情況,Lindelof移上中場、Casemiro留在後方,這是比較明顯的運作模式,如果Wan-Biassaka的吊傳成功,Lindelof可以有空間轉身推進,甚至直接連繫Martial、Rashford。

【阿仙奴: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改變思路】

阿仙奴在初段「受制」於曼聯的長時間控球,導致他們在進攻上欠缺連貫性,但球隊這兩年在強強對話當中保持了專注的防守力,同樣非常有效地化解了曼聯的組織。沒有過激的前場壓逼,也沒有保守的低位防守,阿迪達通過中場線前場20碼區域的緊密防守,切斷了曼聯的中前場連繫。

不過阿迪達把握大約21分鐘的一次停頓機會,向Nketiah與Martinelli下達指令,及後阿仙奴的進攻模式逐漸調整,上述二人開始更加靠近互為呼應,左路外線則留給Zinchenko或是換位到外側的Havertz補充,後場的格局亦有所改變,BenWhite放棄了大量插上支援Saka的做法,改為在後場協助組織。這個做法一方面提升了左路的銳利度,另一方面是要做到「搶回球權、控制球權、鞏固球權」的目的。

圖:Zinchenko開場時繼續游走中路的角色,BenWhite會拉邊壓上。

圖:Zinchenko回歸邊線,Gabriel吸引Antony壓逼後直傳,Martinelli後腳完成拉扯,當時的Wan-Biassaka需要1敵2,逼使Lindelof拉邊補防。Zinchenko沒有第一時間選擇向前,而是揀選了Nketiah做過渡,算是這個攻勢最精彩的一個選擇,讓Lindelof的補防時機交錯。

在接下來的時間,尤其是下半場開始之後,阿仙奴開始搶回皮球的控制權,上半場曼聯的控球率達到55.4%,但下半場46-75分鐘,阿仙奴的控球率回升到59.4%,這顯然是比較良好的發展方向,Rice、Gabriel、Saliba增加上前爭搶的頻率和力度,Antony在這個階段耗盡了大量的體力對抗仍然徒勞無功,Martial更加除了一次起腳射門之外,消失於人海當中,曼聯陷入被動的狀態。

從阿仙奴的運作觀察,阿迪達在下半場是希望利用中路施壓的方向,為兩側拓展空間,或多或少是看到Saka與Martinelli本場在對位進攻上欠缺優勢,Nketiah在這段時間發揮的作用明顯,他用不擅長的無球跑動扯開了曼聯脆弱的防線,Rice也乘機從中路推進去施加壓力,令到曼聯兩名中堅需要通過快速的換防、跑動來保住核心區域,埋下了換人的伏線。

圖:Nketiah「釣出」Lindelof,Havertz乘勢插上,可惜Saliba長傳Martinelli越位在先。

圖:Nketiah再次「釣出」Lindelof,Rice乘勢壓前配合,Havertz再一次跑身後空間,搏得一個疑似十二碼。

圖:Nketiah回接球引來Lisandro的犯規,這位阿根廷人甚至在這次動作後拉傷退場。

圖:Rice的引球推進能力一向出色,這場在中路幾次的推進帶來不少的效果。

【後備力量各自閃光,阿仙奴等到最美一刻】

兩支球隊末段的體能下降非常明顯,曼聯一對中堅都需要被換下,Antony被換出前亦有近三分鐘時間只能在右路來回踱步;阿仙奴方面Saka的動作亦都越來越遲鈍,錯失黃金機會只是當中一個片段,更大的問題在於他已經失去了起動衝刺的能力,幾次與Odegaard嘗試配合都無辦法完成。

如此一來,後備力量就成為了兩支球隊最後階段「拼刀」的武器,曼聯方面在最後時刻失去了兩位可以組織的中堅,取而代之的是兩位傳統的英式中衛,他們截球後就只有長傳一途,因此最後階段就只能用前場的衝擊力去取代堅實的組織,這點是需要理解的。

新人Hojlund的出場之後,就成為帶動整體反擊的關鍵,這位丹麥小將利用衝擊力將阿仙奴疲憊的後防衝開,Rashford與Garnacho在最後階段都先後得到過射門的機會,甚至坦夏聲稱的「十二碼漏判」都是他在反擊階段的衝擊而成的(註:筆者覺得如果這一球算是十二碼的話,那麼Havertz那一球就不應被推翻,所以…)

圖:Hojlund擁有Martial沒有的背身對抗意欲,Gabriel在後段受到不少考驗。

圖:Hojlund的速度也是巨大的優勢,同樣是Gabriel被對位速度完敗。

阿仙奴方面,後備球員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相比Evans、Maguire這種與正選有明顯差距的球員,Jesus、Vieira、冨安健洋的能力都不比正選差,尤其是Havertz的狀態低迷、Nketiah在策應上始終未能與Jesus相比,因此阿仙奴反而在換人後,實力和競爭力有所提升,保住了最後入球的希望。

雖然過程中有幸運的成份(Garnacho差之毫釐的越位),但無可否認最後連同補時的接近半小時,阿仙奴取得的優勢更加明顯,而且創造到的機會更多,Saka連續錯失機會、Odegaard的遠射都比曼聯更接近入球。

這裡也順道延伸講一下,Saka新賽季幾場比賽的末段都有體力透支的問題,這不是指「他不應該正選」,而是「他沒有體力踢足全場」,尤其是本場比賽後段他已經失去了抬腿的力量,錯失門前黃金機會、錯失隊友倒三角的傳球等等,幾次與Odegaard嘗試配合跑入禁區亦都被Dalot完美壓制,阿迪達是否需要在比賽後段換人保持活力,這點是需要注意的。 而且Havertz的表現明顯低迷,這不僅僅是位置不適應的問題,而是個人的心態和身體狀態都未如理想,在FabioVieira近來比賽表現明顯提升的情況下,是否亦都需要考慮一上「賞罰制度」?

圖:Jesus突然現身回接策應,Odegaard如果第一時間看到BenWhite的話,這是一個絕佳的射門機會。但第二時間的分邊亦都製造到Saka的射門。

圖:Jesus拉到右路強行突破後傳中,Saka抬不起腳完成射門。

圖:冨安健洋、Nelson兩位後備出場的球員連續反搶成功,為球隊保住連續進攻權,也是末段阿仙奴掀起高潮的關鍵。

雖然讀者們不太喜歡一些本地的旁述員,但有一說一,電視台的旁述鄭兆聰早在上半場就已經提到,曼聯防守角球時會把高大球員集中在前柱,但就暴露了後柱的空間,但接下來曼聯一直沒有調整過有關的站位,最終Rice與Gabriel正正在後柱得到了射門的機會。 可能有人(坦夏)會認為「犯規在先」,但撇除球證的判罰,曼聯的角球防守是否真的沒有問題需要檢討?這一點在強強對話中,可以是致命的。

圖:Rice的入球過程當中,曼聯完全沒有人前往緊貼,直到其射門一刻,仍然沒有任何人干擾,與其說Gabriel有犯規嫌疑,倒不如檢討一下自己的防守。

圖:阿仙奴今季右路角球的數據,落點很多時集中在前柱,但過程當中阿仙奴有明顯調整,最終在後柱成功入球。

【結語】

兩支球隊都帶有濃厚的「哥迪奧拿影子」,閘位內收、翼鋒拉開寬度、中鋒游走串連的踢法,使得阿仙奴和曼聯風格上有著相似的特質,不過阿迪達在連續兩個球季遭遇到後場崩塌帶來的苦果後,保留了Rice與Saliba兩個對抗點去托底,讓阿仙奴能夠過程當中擁有較大的抗壓能力,Martial無處發力、Antony被長期消耗,這些都是曼聯空有控球而無法創造到射門機會的原因。末段能夠利用後備兵源完成接力,利用Nketiah消耗對手帶來的契機,這都可以說是阿迪達「運氣」的鋪墊。

曼聯連續兩個賽季客戰遇強不勝,坦夏幾乎每次必把責任推諉於人,之前是球員跑動力不足,今場比賽則是指責球證。但歸根究底,用跑動托起體系在客戰欠缺球迷助威帶來的「心理支撐」下,必然會影響到表現,今場比賽曼聯再一次遭遇失利,坦夏「技術流」的標籤圍繞在Onana身上有點諷刺。賽後與Sancho莫名奇妙的隔空對罵也似乎是熟悉的劇情,這位荷蘭教練別的沒學齊,權鬥卻繼承好了荷蘭人的傳統。

另一方面,如果說曼聯傷病是戰績不穩的主因,夏天熱身賽強調「我們沒有熱身賽,每場都是正式比賽」的坦夏,是否需要負上過度催谷球員的責任呢?

感謝各位讀到此處,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讚好、推廣,感激不盡。

(八月份一共有30篇足球內容,或多或短都好,算是對大家有個交代,但如果能夠得到大家繼續支持

文:BLnaze

圖:網上片段截圖

完稿日期:2023年9月4日

Comments

Edward Wong

同意季初真係操得太金,同埋第一年叫有進展佢真係好想將佢嗰套完全用喺球隊度

Anonymous

一個問題~筆者係唔係好憎坦克?

blnazefootball

我認為佢帶到好多野俾依家嘅曼聯 但同時覺得佢有需要改善嘅地方… 我明白摩連奴、肥賓都會用相似方式「激將」,但佢地嘅下場都好慘…咁坦夏就需要考慮改變一下… 佢可能有道理,但唔係人人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