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歐洲聯賽冠軍杯決賽,曼城與國際米蘭在土耳其伊斯坦堡的阿塔圖克奧運球場上演本賽季歐洲球壇最重要的賽事。 曼城已經先後在英超、英格蘭足總杯奪冠而回,哥迪奧拿的目標是再一次成就三冠王的霸業,同時亦都希望將曼城突破到另一個層次,徹底躋身豪門的行列。 國際米蘭方面雖然整體的表現不穩,但賽季末的連勝讓他們基本達成了賽季的目標,在收獲意大利超級杯、意大利杯之後,施蒙尼恩沙基同樣有權叫板「小三冠」的榮譽。

英超的聲勢浩大,曼城四強大勝皇家馬德里更加將輿論拉向一邊,部分球迷甚至不再談論冠軍誰屬,反而思考4-0這個歷史上歐聯最大的分差紀錄會否改寫。 不過有趣的是,在這兩個星期「空窗期」內,一些體育專欄、有質素的分析,慢慢地探討國際米蘭的戰術踢法和特色,部分大英主義的媒體都開始表達憂慮,英國的《衛報》在賽前甚至以「King of the cup」形容恩沙基,提醒曼城上下不要掉以輕心。 盡管如此,博彩網站的賠率、輿論的聲勢仍然偏向曼城,這亦多多少少影響了曼城開場階段的表現和發揮。

本場比賽雙方的正選陣容沒有太大的意外,曼城唯一的懸念在於Walker的傷情,但Ake─Dias─Akanji實際上才是哥迪奧拿首選的三人後場組合,他們與位置搖擺的Stones、Rodri是曼城的基礎。 國際米蘭方面的中後場同樣固定,賽前唯一的懸念在於Dzeko與Lukaku的正選之爭,最終恩沙基選擇前曼城前鋒Dzeko先行消耗,沿用此前杯賽的戰略,也確實有其依據。

圖:雙方的正選陣容。

【曼城的菱形中場,國際米蘭的防守層次】

坊間很多分析文章都已經提及到,曼城本場比賽刻意將中場Rodri、Stones、Gundogan、DeBruyne的站位由正方形改為菱形。Stones進攻時由右閘位置壓前,在half-Space的區域往返拉扯,DeBruyne則移到左側。 單從曼城方面來看,這種做法讓中場四人的距離拉開,削弱了中場的控制力,令曼城無法發揮中路優勢。但如果研究此前曼城對陣三中堅陣式的球隊,包括賓福特、熱刺、愛華頓、森林等,不難理解哥迪奧拿的想法。

國際米蘭的5-3-2防守天然缺陷在中場的兩側欠缺保護,曼城將Stones與DeBruyne拉開兩側的目標調動國際米蘭的三中場,從而為Gundogan與Haaland創造漏洞入滲,如果從此角度去看,哥迪奧拿實際上是希望先發制人去打亂恩沙基的針對性部署。

圖:曼城以往的踢法是利用中場四人的強大控球力壓制對手。 433、442的防守陣式中路只有四名球員,自然難以剋制曼城。但國際米蘭的532,中路擁有三中場與雙前鋒,曼城沒有太大的優勢,因此哥迪奧拿會有更改也是情理當中。

圖:本場比賽曼城的四人中場以菱形站位。如果集中看四人中場的話,是一個分散各處的佈局,但如果觀察他們與邊線的站位和配合,將有另一種的想法。

圖:DeBruyne與Grealish、Stones與BernardoSilva,兩側的組合,一個負責釣出國際米蘭的中堅,另一個則乘機插上,如果能夠與Haaland合擊Acerbi,又或者即使製造二對二的情境,對曼城都仍然有利,可惜Stones與Grealish開場階段的控球失誤不少,令到哥迪奧拿的策略無法奏效。

在四強戰過後,筆者特意撰文解釋國際米蘭的防守層次,國際米蘭在Skriniar、DeVrij遠離主力之後反而收獲到了更加靈活和互補性更強的防線組合,此仗面對曼城,Barella、Calhanoglu在防守時配合雙前鋒壓逼,阻延曼城三中堅的組織速度,後防的Darmian與Bastoni輪流大量前頂,填補Brozovic兩側的空檔,這種極高流動性的防守模式,讓曼城的組織陷入泥潭當中。

筆者認為,賽前的輿論聲勢,多多少少影響曼城球員的心理,縱使知道決賽不敢輕敵,縱然明白決賽的對手不可能是無名之輩,但正如一個星期前巴塞隆那(前)中場Busquest所言:「只有你在場上面對國際米蘭時,你才能明白比賽的難度。」或許正正反映了曼城球員的心態。他們在開賽階段相對直接的進攻幾乎都無功而還後,心態上出現浮動,中後場的緊張情緒明顯,這讓國際米蘭球員收獲了信心。

曼城的菱形中場重點在兩側的小組配合,而中路則需要利用Gundogan的策應去完成大量的組織任務,德國中場不僅要適時支援三個中場隊友,帶動橫向的路線,更重要的是要就近支援Haaland。 但Brozovic在此仗發揮極為出色,克羅地亞人幾乎贏下了每一次的單防對決,Gundogan有力難施的情況下,曼城中前場的線路近乎斷絕,直到Foden的登場。

圖:國際米蘭中路的防守層次極為出色,這是曼城球員心理上始料不及的。

圖:國際米蘭在壓逼時形成4231站位,切斷曼城的推進路線。

圖:當曼城走向邊線,國際米蘭會合力包圍,不讓Rodri有空間接球轉移,曼城要轉移的話只能依靠門將Ederson,那麼對國際米蘭的威脅就減弱不少了。

圖:Brozovic賽季末的狀態明顯回升,讓國際米蘭中路有了更大的保障,包括強行在中路搶斷Gundogan腳下球,讓他難以連接Haaland。

【曼城大將折損因禍得福,國際米蘭控球消壓掌握大局】

DeBruyne再一次在決賽傷退畫面令人傷感,但對於曼城來說卻帶來了改變的契機,Foden的登場讓Brozovic失去了對位的優勢,這位英格蘭人到處鑽探的能力讓國際米蘭後場承受了不少的壓力,Acerbi在這個階段大量的橫移為國際米蘭保住下限,哥迪奧拿因禍得福找到了前進的鑰匙。

不過國際米蘭也不是一味依靠防守去化解壓力,他們亦都嘗試大膽地保持控球在腳,利用低效但大膽而有耐性的後場傳遞去尋找推進空間,彼時Onana作為進攻第一點的作用開始顯現,Lautaro也在中場線附近連續對抗成功帶動了整體的突擊。 曼城的猛攻無功而還,而國際米蘭也憑藉上半場末段的消磨時間掌握了比賽的節奏。

下半場初段,由於Foden在中路的活躍,讓國際米蘭無辦法完全封堵橫向的路線,縱使Acerbi已經在注意Haaland移動的同時屢屢前頂,但Dimarco的滑倒、Bastoni的判斷失誤, 始終都讓曼城找到了缺口。 曼城今季一些比賽都沒法創造太多的機會,但他們卻屢次可以憑藉個人的閃光來完成擊殺,對曼聯、對國際米蘭兩場決賽,曼城在預期入球、射門次數等計算威脅的數據上都落於下風,但笑到最後的卻是曼城,這就是他們的實力所在。

圖:Foden出場之後能夠在中路接球轉身,欠缺爆發力的國際米蘭中吃了不少苦頭。

圖:國際米蘭被Foden連續衝擊,Dzeko也進入體力瓶頸,因此不斷在後場傳遞去化解壓力。

【曼城退防自製險象,國際米蘭兩翼最後總攻】

Stones與Akanji被Lautaro完全消耗,哥迪奧拿在起用Walker的時候猶豫不決,主要原因是考慮到其在核心區域尤其是禁區的爭搶能力存在缺陷,因此最終還是選擇了體能上枯竭更快的Stones。如此一來Akanji就成為了曼城後防的最大弱點,Lautaro的突襲、Dimarco的連續頭鎚、Lukaku近門頭鎚失機等等畫面,幾乎都可以看到Akanji失去動力的畫面,此時的Akanji徹底回到了多蒙特時代的情況。因此曼城實際上在最後階段,情況如同上賽季被皇家馬德里奇蹟反勝,他們放棄了自己的理念和特點,將自己置於險地,但這次他們有更好的運氣,支撐到了最後。

另一方面,Gosens的登場提升了國際米蘭在禁區的壓制力,Bellanova的出場則增加了國際米蘭在外圍創造空間傳中的次數,鐵心要在身型優勢上壓垮曼城的做法,成為了國際米蘭最後反攻的號角,國際米蘭在兩側大量創造傳中機會,

收獲不少攻勢,但最終差之毫釐的攻門,也無可奈何。 如果真要去挑剔的話,或許恩沙基在正選陣容上使用Lukaku分擔Lautaro的壓力,讓後者的「電池」延長,而Dzeko則可以在比賽的總攻階段加入作為三前鋒壓制曼城的中堅,會收到更加巨大的效果,但正如文章開首所說,恩沙基用Dzeko正選也不完全是過失,而且Dzeko一向在門前的把握力也同樣飄搖,實際上也可能與Lukaku一樣的結局,所以,筆者的挑剔只是「唯結果論」而已。

圖:曼城在應對高空球上較為劣勢,Dumfries實際上離場前已經有兩次禁區邊爭搶成功,兩次都是Dimarco在禁區內捕捉第二點,前一次Dias及時回防、後一次就是著名的中楣中人事件。

圖:Onana→Lukaku→Mkitaryan(或Calhanoglu)→Gosens(或Dimarco),國際米蘭在聯賽常見的進攻套路,是他們創造傳中機會的法寶之一。

但Calhanoglu本場比賽一直發揮不佳,Lukaku也在58分鐘才上場,國際米蘭能打出相似套路的次數有限,無法做到「用數量換質素」的效果。

【綜合評價】

如果說哥迪奧拿的賽前部署針對了恩沙基的陣式弱點,那麼恩沙基搭建的防守層次則剋制了曼城的強點,曼城球員表現低於水平就是國際米蘭防守出色的成果之一,DeBruyne的傷退讓哥迪奧拿因禍得福,Foden的登場打亂了國際米蘭的防守節奏,使得曼城在上半場中後段開始收復了失地,帶動了整體的運轉。

國際米蘭方面,Calhanoglu與Barella本場比賽在進攻端無法展現日常水平(尤其是前者幾乎無法為球隊梳理好反擊的球路),致使場面的優勢難以轉化成為實際威脅,Dzeko大量的防守也加劇了體能的消耗,三點無法在突擊中發力的情況下,Lautaro支撐大局的能力是國際米蘭可以撐過上半場的關鍵所在。但也使得阿根廷人無辦法等到好搭檔Lukaku登場,就已經陷入體能見底的地步,下半場幾次壓逼都遲疑收步對於Lautaro這種「狂牛類」選手而言就是明證。

當Lautaro變得黯淡,後備登場的Lukaku就成為了擔起推進大旗的核心人物,但如同上文所說,Barella、Calhanoglu無法兌現進攻價值,Lautaro的體能已經無法保持連貫性,導致國際米蘭在總攻階段無法利用好Akanji、Ake體力枯竭的契機完成反撲。若然Mkhitaryan不是傷癒復出,而能夠提前接力的話,或許場面會更加精彩。

圖:國際米蘭的反擊無法轉化成威脅,Lautaro在過程中被逼耗費了大量體能。

圖:坊間不少人認為「意甲球隊很茅」,也有人批評「國際米蘭球員很茅」,但實際上從比賽過程而言,國際米蘭在這種尺度寬鬆的執法環境下受害的次數更多,最傷的是Lautaro在幾次的對抗佔據上風,但最終都被對手強行阻止,無法轉換成死球。

Lukaku的「笑柄」,筆者一直沒有在自己的專頁平台發表意見,或許讀者們可以思考幾個問題,為甚麼Dimarco可以在曼城的禁區連續兩次頭鎚攻門,而無人看管? Akanji、RubenDias正是因為盯防Lukaku而才讓Dimarco擁有機會。假如Lukaku不出現在門前的話,Dimarco的攻門又真的可以入球嗎?(防守球員可是人,而不是石像)。 至於那個頭球攻門,或許世界上有其他前鋒球員可以處理得更好,但一個超過九十公斤、身高一米九的黑人球員,在極短的時間和距離下,仍然能夠壓低重心、頂彈地球而不是平飛球,或許他已經盡能力選擇最好的方式了,當然有人認為可以頂向後柱、有人認為可以頂反方向,甚至有人覺得只要發力向前頂就會入,但想深一層,他的身型和身體密度,基本上不可能做到這些需要柔軟度的動作,如果他能做到,他也許不是國際米蘭的球員了? 這是我的觀點。 當然,每個人都可以選擇在賽後找戰犯,但這場比賽,筆者選擇給予掌聲所有場上場下的國際米蘭球員,而不是給予批評而已。

圖:Lukaku壓制Akanji令他解圍失誤,Dimarco得到第一次攻門機會。

圖:Dias為了防守Lukaku才放棄Dimarco回到門線,讓Dimarco有第二次頭鎚機會。

圖:Lukaku在Dimarco第二次攻門前曾經嘗試跳頂,所以當時他是剛剛落在地上,而不是Now旁述所講「眼神淨係沿住個足球,由拋物線笠死Ederson再到門楣再笠過佢自己,無乜預料過要郁」,反而正因為他郁了、跳了,才在那個時機和那個位置上。 而且最後Dias都有反應伸腳去擋球,是否「必入」還有商榷的餘地,所以,要怪他的話,怪他怎麼總是大賽黑氣石纏身好像更好。

【結語】

過去五年,世人對傳控足球理念的推崇走向巔峰,哥迪奧拿的風頭一時無兩,甚至與之抗衡的高普亦都難免在戰術上有所仿效。但諷刺的是,這五年間,兩屆的世界杯冠軍法國與阿根廷、兩屆的歐國杯冠軍葡萄牙與意大利,前四個歐聯盟主利物浦、車路士、皇家馬德里、拜仁慕尼黑,他們幾乎都沒有以傳控為主體的戰術模式,不禁讓人反思傳控足球,到底是否就是值得推崇的唯一理念。

哥迪奧拿本賽季汲取失敗經驗進行調整,正選陣容的平均高度甚至比國際米蘭更高,甚至開始學習為「球星」打造專屬套路與體系,這些成為他最終登頂的基礎。而施蒙尼恩沙基在意大利的傳統理念之上,賦予陣型流轉以及球路開拓的概念,戰術層面上是無可挑剔的,這場決賽讓不少人對國際米蘭另眼相看,也讓恩沙基的聲名大噪,他若能在用人、臨場指揮上更加細膩與靈活,或許他也能達到更高的位置(包括在教練團隊找個合適的副手也好)。

作為國際米蘭球迷,情感上很傷感,但理性上看到球隊贏得的掌聲,是欣慰的。

文:BLnaze

圖:網上片段截圖

完稿日期:2023年6月13日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