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即將迎接歐洲賽回歸的周末,英超再一次出現了不少值得討論的議題。主球證與VAR球證幾乎影響了一半比賽的走向,甚至直接改變了賽果。當中必定包括了賓福特對上阿仙奴的比賽,VAR球證出現了幾乎不可能原諒的失誤而影響了賽果,使得阿仙奴爭冠的旅程再添變數。不過,回顧整場比賽的進程,賓福特確實也有本錢取得分數,而阿仙奴在核心區域用球的思路、阿迪達在總攻時刻的調動,都有不少值得討論的地方。

賽前賓福特已經保持了九場不敗的走勢,主教練法蘭近來無論在賽前部署抑或臨場的調整上都讓人感到欣喜,在Toney缺陣的情況下依靠快速的反擊與死球戰術擊敗利物浦,重視兩翼進攻壓制修咸頓都看到賓福特不同的踢法與特色。本場比賽法蘭重歸三中堅陣式,利用緊密的站位與核心區域強硬的對抗將阿仙奴封鎖。  阿仙奴方面沿用了主力的陣容,阿迪達沒有因應愛華頓一仗的落敗而作出大幅調整,這亦符合他一貫對主力陣容信任與依賴的作風。

圖:雙方的正選陣容。

【阿仙奴執著的地面推進】

對陣愛華頓的比賽,戴治新官上任加上主場的氣勢,使得愛華頓的球員充滿幹勁地完成了防守的輸出,Onana、Gueye、Doucoure三位中場球員超額的體能輸出讓阿仙奴的進攻變得零碎不堪,甚至比賽的中途有過後場難以完成組織的尷尬。這場比賽回到主場作戰的阿仙奴,沒有讓後場難以組織的局面再次發生,賓福特即使嘗試過前場的壓逼,但大多都無功而還,阿仙奴充分利用後場多個接球點的優勢來完成推進,這讓阿仙奴能夠在大部分的時間形成圍攻的局面。

圖:賓福特嘗試在前場壓逼,阿仙奴由門將Ramsdale、Zinchenko再經由Martinelli過渡到前場,完成推進。

上圖的「攻勢」其實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阿仙奴的一個問題,就是在守轉攻的過程當中缺乏足夠的速度以及層次。Odegaard接球之後,右閘的White很難有時間完成插上(而且速度亦不足,換轉左路的Zinchenko情況亦一樣),Saka在觀察到己隊人數不足的情況下,理應提前向外線接球,一方面把防線拉鬆,讓White與Odegaard有插上的空間,另一方面亦可以提供後排跟進的間隙。 但這次Saka的跑動沒有收到仕何的效果(因為一加速就越位,對手就已經可以「無視」),White的插上亦不足以完成接應,假如面對擅長低位防守的球隊,都無辦法好好利用這種後場到前場的突擊機會去創造射門,其實是個明顯的缺點(順帶一提,這次進攻Nketiah的位置亦都有點尷尬,他由開始就已經將自己放在「棄子」的位置上,即使Odegaard神來之筆傳到Saka腳下,Nketiah亦無法有任何的接應)

阿仙奴面對賓福特三線距離非常緊密的防線,在圍攻階段會盡量嘗試小組短傳以及利用half-space與wide-space之間的互動來爭取滲透的空間,他們的傳球距離極短,甚至經常出現在禁區附近進行不足5碼的配合,但這樣的做法難對賓福特的防線造成威脅,特別是核心區域的人數足夠、對抗力量有明顯優勢的情況之下,賓福特經常可以破壞阿仙奴球員的平衡,使得對手的傳球出現偏差。

圖:賓福特利用緊密防線限制阿仙奴進攻。

圖:阿仙奴在人數不佔優勢的情況下,仍然強行滲透,即使偶然一次進入射程,都難以創造「Big chance」。

圖:Trosaard的入球來自右路三人的跑位配合,Roerslev出現嚴重漏人失誤。

過度堆疊人手的負面影響是會吸引到過多的防守球員聚集,同時亦都會因此而封死了進攻球員的向前路線,這是本場阿仙奴最明顯的進攻問題。 面對密集防守,堆人數務求達到對等局面當然可以是個考慮,但不是唯一的考慮。若果說Sake、Odegaard與White的一側尚且貢獻過一次助攻,那麼左路的進攻就更令人失望,Zinchenko、Trossard以及後備出場的FabioVieira之間的分工、活動區域就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因此當Nketiah沒有看清形勢而加入左路,問題就變得更嚴重,這種缺乏層次帶來的空間不足、傳球速度下降的問題,成為了阿仙奴的失分原因之一。

圖:Nketiah拉到左路要球,Thomas引球向前,加上Odegaard在中路要球,阿仙奴在不足15碼的區域下聚集了六名球員。

圖:FabioVieira接球之後,要等待隊友「散開」整個進攻速度就降下來。而且Nketiah留守half-space、Zinchenko失去了插上的路線,變相站在Vieira的旁邊變成「冗員」。

圖:左路三名球員的分工值得商榷,逆足的Trossard在外線,順足的FabioVieira在內線,二人的向前路線相撞,而且亦沒有拉扯防守球員的效果,再加上Zinchenko沒有對抗,亦不是左腳球員,插入Half-space背身的用意和效果為何?

白禮頓的球員會為三笘薰創造單挑的空間,當對手分派人手進行夾擊,閘位、中場才因應情況移動支援,拉扯空間。即使是哥迪奧拿的曼城,在大部分的時刻亦會讓Mahrez、Grealish等球員擁有單挑的空間和突進的路線,當拉開空檔,其他球員才嘗試插上,而不是在進攻起始階段就利用人數把路線填滿,這場比賽阿仙奴的不足之處,是值得之後深入研究的,因為利用緊密防守對付阿仙奴,賓福特不會是唯一一隊,也不會是最後一隊。

【賓福特的空中走廊】

之前面對曼城的比賽,Holding在面對Haaland時的手足無措令人印象深刻,該場比賽曼城利用長傳吊衝的策略,由Ederson直接連線Haaland的效果明顯。最終阿迪達在半場時就換上Saliba去穩住防守,解決了高空戰的劣勢。但曼城畢竟不是慣於利用長傳的球隊,Haaland本質上亦非頭鎚二傳為生的中鋒,因此Saliba的身高與體重尚可以游刃有餘地應付。不過,本場比賽面對英式體系訓練而來的Toney,加上長傳戰術已經深入骨髓的賓福特,Saliba無法單單依靠身體質素去解決空中戰的問題,全場空中戰的爭搶成功次數為零,十次爭搶全數落敗(亦包括死球),讓賓福特可以輕易建立空中走廊去繞開阿仙奴的反搶與包圍。

大眾眼中,長傳吊衝就只是單純「點對點」直傳,但實際上真正的長傳戰術還是有一定的細節需要處理,特別是第二落點的佈置,其實非常有學問,也一定程度上會決定到長傳戰術的成效。 有時候第一落點的贏輸並不影響長傳戰術的效果,對進攻球員而言,爭搶第一點能夠成功、控制到第二落點的方向當然最為理想,但即使爭搶敗陣,只要成功干擾到防守球員的跳頂動作,使第二落點變得「不可預測」就已經是成功的一大半。 賓福特可以說是英超長傳戰術的專家,他們在利用Toney接應長傳的同時,在其身邊佈置了大量的接球點才是重點。 前鋒搭檔Mbeumo會窺伺盯防Toney的守衛防區(Saliba)進行衝鋒,左翼衛Henry會無視己隊防線的站位而前插,並且為Mbeumo提供近距離的支援。

另一方面,中場的Janelt、Norgaard亦會靠向Toney爭搶的位置,形成一個看似鬆散,但距離相對一致的包圍網,隨時接應第二落點。(注意另一個中場Jensen亦會視對手的情況決定是否加入爭奪,例如Saka不會跟防Henry,所以Jensen會盡量留守在靠後位置預防突擊,但假如Saka回收跟防Henry,Jensen就會果斷地加入戰圈,增加第二落點的爭搶人數,所以更進一步看到賓福特長傳戰術的「嚴謹」)

圖:Toney爭搶高空球,其他球員各自就位。 不過這次阿仙奴由Thomas爭搶,所以Mbeumo的跑動未能收到成效。

圖:當Toney成功引出Saliba,Mbeumo和Henry就會立即往中路斜跑。 而當Saka參與防守,Jansen亦會相應前提到中場位置準備爭搶。

與阿仙奴執著於小組滲透不同,賓福特沒有足夠的小範圍技術主導傳切,六都沒有將對手圍困的反搶力與速度,因此他們很多時都只能依靠少數的兵源企圖創造優勢,而主調當然仍然是空中的優勢。 在陣地進攻的時候,雖然同樣是傳中策略,但賓福特會嘗試利用翼衛落底傳中、回傳45度傳中的方式製造混亂,但由於禁區投入的兵源數量較少,因此賓福特採用的方式,一般都是「搶同一點」。 這個與傳統教科書所講「前鋒搶前柱,為後面隊友製造空檔」的教條不同,但卻收到更大的效果,因為把握對手防線不能「重疊」的缺點,在同一點製造人數優勢,Toney與Henry壓制BenWhite,用以製造混亂,又或者角球的機會,對賓福特而言都是有利的,扳平的一球雖然有誤判,但過程中賓福特辛番贏得空中戰。(實際上即使只是搏到前場的界外球,對於賓福特而言都是有利,如此一來,再「直接」的戰術,都可以對對手形成壓力)

圖:賓福特不會執著短傳,一旦有機會就直接傳中,Toney與Henry一同走向White的防區,搏得角球。

之所以將這場比賽簡單對比為地面與空中戰,當然不是指阿仙奴「沒有」使用高球傳中,沒有用過長傳策略,但使用的次數、時機以及佈置配套,阿仙奴確實有所不足,空中戰的嚴謹程度不一定比地面戰粗疏,空中戰也不一定是「全部高人」才能使用,利用傳中製造混亂、利用第二點爭搶爭取二次進攻的間隙,都是方向之一,這場比賽阿仙奴明顯在這方面的工作並未完備,才放大了進攻的困局。

【天王山之戰前贍與預測】

賓福特利用自身的優勢將個別球員的能力差距抹平,繼而創造出「勢均力敵」的形勢,這一點值得稱讚。球證的判決確實影響到了最終的賽果以及球員的心態,這樣的討論似乎永不會止息,但對於阿仙奴上下而言,更重要的是及早收拾心情,正視問題,在周中對曼城的賽事當中做到「保平爭勝」。

以近況而言,曼城與阿仙奴都各有隱憂,各有不穩,曼城在Haaland加盟之後並沒有一馬平川高歌猛進,反而踉蹌而行,甚至有英國媒體稱Haaland的加盟使曼城變弱的論調,他們整個體系明顯缺乏足夠的平衡,個別位置的完整性亦都有所欠缺。

因此哥迪奧拿近來對熱刺的比賽,嘗試過將Gundogan、DeBruyne、Haaland當中的二人收起,希望加強一邊加強前場反搶的力量,另一邊廂為抗壓能力不足的後防線緩解壓力,不過這個做法的問題是前場缺乏足夠的創造力,大大削弱了Haaland在禁區內的威脅力。 不過RubenDias在維拉一戰的復出亦都可能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利用葡萄牙人後場較好(比曼城隊中球員)的抗壓能力去增加容錯率,如此一來,哥迪奧拿就可以在RubenDias的基礎上,增加前場的選擇,甚或乎利用Haaland因傷可能缺席的契機,使用Alvarez去解決反搶的問題。因此這場比賽,在開場之前哥迪奧拿的正選選擇,或許就可以看到他的想法和思路了。

圖:Ruben Dias 與 Walker

阿迪達方面,兩場的失利應該不會影響到他對正選十一人的選擇(但都要視乎體能狀態,畢竟將會連續一周雙賽),那麼阿迪達會大幅度修正戰術的可能性似乎亦都較低,因此這場比賽的看點,應該就會落在阿迪達可否利用好兩閘內收填補Half-Space、中鋒回接引渡反擊這兩項身上,前者需要的是Zinchenko(個人認為可以考慮使用冨安健洋) 與White盡可能減少中堅離開中路的次數,後者則要看Nketiah到底可否改變心態。

兩位主教練在臨場換人上都比較保守,又或者是對於PlanA的自信心過滿,因此很少在臨場做出較大幅度的調整,但兩位教練相知相較已久,套路和風格都已經十分熟悉,這種情況下,誰人能夠利用後備兵源帶來奇效,可能會影響到比賽甚至賽季的走勢,近來阿迪達頻頻使用Fabio Vieira的效果都不佳,這到底是前場的變招選擇不足,抑或「奇策」遲遲未收到成效,這一點亦必須考慮得到。

圖:Fabio Vieira

【結語】

賓福特連續十場保持不敗,過程中擊敗過曼城與利物浦,在熱刺、車路士與阿仙奴的對賽亦保持不敗,這十場比賽的含金量十足。本賽季亦已先後從傳統「BIG6」身上均取得過分數,由開季對曼聯實行高位壓逼,到近來面對強隊堅決防守反擊,法蘭的部署務實而有效,如今已經與富咸、白禮頓等球隊一同向前五發起進擊,使得英超第二集團的競爭更加白熱化。

本賽季強隊的表現集體下滑,他們陣容或是體系上存在的失衡情況越來越明顯,這使得中下游球隊不再像之前幾個球季一樣,對壘時感受到強弱懸殊的絕望。阿仙奴先後面對愛華頓與賓福特兩支球隊都失分而回,但失分的方式卻截然不同,對「戴氏拖肥」一戰受制於對手的士氣與自信,在組織過程當中就已經出現困難,今場比賽卻是對於圍攻禁區缺乏變化。賽季後段將會面對更多為了保住一分而割土封城的球隊,阿迪達必須要找到更多元化的進攻模式,至少通過製造混亂、引導失誤等方式去創造有利的情況。

文:Blnaze

圖:網上片段截圖、網上資料圖片

完稿日期:2023年2月13日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