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樸達回歸美國運通球場,這次以車路士主教練身份,賽前球迷都有報以掌聲歡迎這位功勳主帥。不過,他萬料不到,對他「更熱烈歡迎」的,是一眾前弟子以及接過他帥位的意大利教練迪沙比。

白禮頓在過去五場聯賽未嘗一勝,他們雖然踢出了不俗的組織和攻勢,甚至有過逼平利物浦的成績,但整體而言,迪沙比的戰術與樸達的遺產還需要時間磨合,部分球員的發揮始終不似預期,這都影響了白禮頓的穩定性,這場比賽主場面對前主帥樸達,迪沙比果斷地起用日本球員Mitoma正選掛帥,讓狀態火熱的Trossard可以更自由地活動,正正這樣的做法打亂了樸達的部署。

而車路士方面,近來的表現有所下滑,雖然樸達上任後仍然保持不敗的成績,但無論是面對賓福特、曼聯以及薩爾斯堡的比賽,球隊在運轉上都開始暴露問題,尤其是後防線的空間越來越多,若非Kepa誇張的九成撲救率,車路士或許早就面臨連場敗仗。這場比賽樸達仍然沿用近來偏愛的雙翼踢法,一個極致的3223陣式來建構進攻,但最終不僅無法傷敵,更被昔日的子弟反咬一口。

圖:雙方的正選陣容。

【車路士:五角大樓的組成與崩解】

近來由於車路士的傷兵問題導致人員組合上的缺失,樸達開始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案,希望淡化諸如翼衛全面性不足、中場創造力下降以至於進攻球員狀態低迷等問題。最為具體的方案就是起用大量中路的球員來加強控制能力。以Kovacic與Loftus-Cheek為中心點展開,二人同時兼具傳球組織以及帶球突進的能力,可以豐富中路的用球方式,淡化兩翼衛無法支撐起組織任務的問題。

Mount與Gallagher的位置相對自由,他們既會留守在兩側的Half-Space連接兩翼與中路球員,亦會適時插入禁區形成第二、第三個攻擊點,特別是Mount可以在前場的任何區域現身接應,有時甚至會站到中鋒的位置上,使Havertz可以解放出去策應。這四名中場球員之間的配合,再加上Havertz適時參與到組織與推進當中,成為了車路士吸引對方防守集中的方式,這亦不難理解Havertz能夠頻頻得到樸達信任,接連在重要賽事當中擔任正選的原因。

圖:車路士中路組成一個五角形。

這座「五角大樓」,由Kovacic的組織、Loftus-Cheek的對抗,配合Gallagher的跑動、Mount的創造以及Havertz的策應組成,每一「角」都有其獨特的元素,他們之間可以配合、互補,甚至可以完成互換,從而撕破對手中路的壓逼和防守,繼而帶動兩翼的空間。因此樸達起用兩位純翼鋒球員,為的就是他們在最前線等待空間,並且完成單挑、爆破的任務。一旦成功擺脫防守,無論是落底傳中(有中路三點以及遠側翼鋒包抄),抑或是切入遠射,都能夠完成進攻,這亦是對於Sterling、Pulisic特點的發揮更有效的使用方式。

不過,這場面對白禮頓的防守,車路士的中場不僅在組織過程當中遭受到強大的壓力,使得後場的體系搖搖墜,更嚴重的是這座「五角大樓」沒法創造出太多的空間,使得Sterling與Pulisic無法得到足夠的空間完成爆破的任務。他們屢屢面對白禮頓球員的近身對抗而處於下風,使得車路士的進攻非常零碎,即便是Pulisic與Gallagher一度獲得黃金機會,也只是稍縱即逝,無法提供足夠的連貫性。

圖:白禮頓的前場壓逼人數充足,令車路士多次犯錯。

圖:邊線小組在五角形帶動之下運轉,但面對白禮頓貼身的防守,Sterling無辦法在背身的狀態下完成動作。

另一方面,在中前場堆積大量的進攻人手,一旦丟失球權之後,就必須要完成快速的反搶以及對抗的工作,目的並不是止是延緩對手的推進,更必須要在前場搶回球權,否則即使是落位佈防,球隊仍然會因為進攻球員缺乏防守的能力而遭逢壓制,試想像即使前場壓逼爭取到時間讓整體退防,Pulisic與Sterling落位兩閘位置的防守又能起到多少的作用,已經不問可知。因此,車路士這場比賽在前場壓逼的力度非常之高,甚至三中堅亦都會緊貼對手的進攻球員來構建整體的壓逼,希望能夠在前場搶回球權。

但面對樸達調教出來的白禮頓,他們已經非常熟習應付高位壓逼,車路士的前場壓逼幾乎每一次都無功而還,結果就是Cucurella與Chalobah兩邊的防守一次又一次受到對手的衝擊,上半場車路士大比數落後並非偶然。

圖:車路士的壓逼徒勞無功,兩側被打穿。

【白禮頓解壓有序,重點攻擊】

迪沙比接手之後,將在意甲時期的「三線人數理論」融入到樸達原有的控傳體系當中,他要求球員需要不斷現身在後、中、前三線去建立人數的優勢,藉此尋找縱向進攻的空間。過程中,前場球員會更多進行回傳、橫傳,不斷調動對手的防守站位,而後場球員則會把握這些空間去完成插上、穿刺的工作,最終將戰火燒到對方的禁區內。

圖:由門將開始組織,白禮頓前場球員連續帶走車路士的防守球員,創造進攻空間。

這場比賽面對車路士的快速壓逼,白禮頓球員除了前文所述可以一步步地拆解之外,還重點性地針對Chalobah的防區去大造文章。這位英格蘭小將雖然保持了「正選出場,球隊不敗」的走勢,但重心偏高,轉身動作不夠靈巧的弱點仍然存在,他需要有中場線球員去協助過濾,也需要後方的老大哥T.Silva指揮包抄才能發揮出體格的優勢。

這場正選上場的Mitoma就毫無客氣地利用了Chalobah的弱點來開展進攻,在比賽過程當中,三番四次利用跑位將對手帶離防守區域,繼而通過與Trossard、Estupinan的互動來完成穿刺,當Loftus-Cheek需要應付Lallana而無力過濾的時候,Pulisic沒有足夠防守意欲的問題就被放大。若然說Cucurella尚算在單防March的任務克盡己任,Chalobah就在輪番挑戰之後全然崩塌。

圖:白禮頓左路的小組運轉流暢,Chalabah多次陷入危機。

圖:Pulisic防守不力,Chalobah再一次被衝擊,最後烏龍。

圖:Estupinan這場比賽非常活躍,這是Pulisic與Chalobah襯托而成的。

【樸達急救止血,傷口難以痊癒】

半場樸達除了門將位置的Kepa因傷亡下火線之外,沒有作出其他的換人,不過卻將陣式和站位進行調整。Loftus-Cheek來到右路成為右翼衛,Gallagher移後一格作為雙中場之一,包括Sterling與Pulisic的位置亦都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樸達希望改變用球的模式,加強左右兩側的連接能力和創造力去提升攻擊力,這一點很快就收到了效果,Loftus-Cheek的回傳,Gallagher的傳中,讓Havertz追回一球。

圖:Sterling與Loftus-Cheek創造空間讓Gallagher完成傳中。

圖:Aubameyeng出場之後,Havertz開始在更深的位置策應,而Aubayemeyeng亦靠近左路尋找進攻空間。

不過車路士在攻入一球之後,這種改變邊線小組的進攻方式已經無法再次取得效果,白禮頓的雙人中場開始注意到閘位與中堅之間的空檔,在防守時輪流填補,杜絕車路士的球員插上助攻,逼使車路士更多進行外圍的射門,又或者在更遠的區域完成傳中,這對於擁有身材高大的白禮頓中堅而言是個較為輕鬆防守的方式。而且,迪沙比在中段一度派上小將Enciso,這位來自巴拉圭的十八歲中場不惜氣力的跑動以及專注的盯人防守,一度瓦解了車路士以Kovacic為中心完成轉換的進攻,這種踢法持續了大約十分鐘左右,直到Mitoma被換出,Enciso改為左中場才改變。

圖:白禮頓雙中場輪流填補Half-Space的空檔。

圖:Enciso不斷觀察Kovacic的位置。

【結語】

樸達被昔日子弟兵完爆,這必然使得他要再度反思自己這一套無翼衛的三中堅陣式是否可以延續下去,兵源不足確實會導致球隊的排兵佈陣受到限制,但強行在中路堆砌人數或許不是最佳的解放方案,尤其是Pulisic與Havertz的狀態始終低迷,二人無法肩負起穩定策應、爆破等責任的情況下,不可能單單依靠四位中場的腳下技術去完成包括防守壓逼與反搶在內的工作。

白禮頓這場比賽踢出了遇強愈強的本性,球員們在高壓力之下的用球自信,甚至比一些強隊更為出色,考慮到白禮頓經年的磨合,這場比賽可以說是「樸達加上迪沙比」擊敗了樸達,當中多多少少,有點諷刺。

文:BLnaze

圖:網上片段截圖、數據網站圖片

完稿日期:2022年10月31日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