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Haaland用短短一個月時間征服了英倫半島,球迷由社區盾的嘲笑變成了歡呼,當日視之為「白色Lukaku」的人如今變得鴉雀無聲,這位挪威殺手用實力與數據去證明自己被視為新世代最強中鋒的價值。

有關Haaland的成長資料和個人特點,可參閱小弟在2021年4月的文章:

【頂級門前掠食者──Erling Haaland】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0503423

哥迪奧拿職業生涯當中甚少使用「大中鋒」,即使有過執教Ibrahimovic的經驗,但瑞典神塔的腳下能力可屬於高大中鋒的異數,跆拳道出身的背景使他能夠在狹小區域仍然自如運用技術,但桀驁不馴的Ibrahimovic最終失去哥迪奧拿的信任。在拜仁慕尼黑時期,Lewandowski也有中鋒的踢法特質,但畢竟這位波蘭球員身高約為1米85,屬於能夠接受的高度,哥迪奧拿也充分地將他調動在禁區四周活動來適應整體技術要求。Haaland算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這位身高達到1米94的北歐前鋒,缺乏小範圍的用球技術和柔軟度,長腿也限制了他在壓縮對手空間的踢法之下參與過多的用球和配合。從身體條件而言,這類型的前鋒與過往哥迪奧拿強調的前場精細,重視技術的哲學背道而馳,包括筆者在內,都抱住懷疑與期待的態度,去觀賞哥迪奧拿為大中鋒進行的戰術調整。

圖:Haaland與Lewandowski屬於完全不同類型的前鋒。

【戰術調整一:接替中鋒用球的雙核心】

對陣般尼茅夫一戰,Haaland全場只有8次的觸球,全場亦只完成了2次的傳球,從數據上而言,對比賽的參與度與投入度非常低,但卻無阻曼城以四球大勝對手,而挪威人也至少交出了一次助攻來爭取到適當的數據。從戰術上而言,哥迪奧拿也在這樣的比賽當中,適當地把Haaland的觸球次數降低,盡可能給予Haaland完成最後一擊的專注,這樣的戰術非常有賴身後兩位用球核心的近距離支撐,無論是DeBruyne、Gundogan、BernardoSilva,他們都不但擁有小範圍的傳接球能力,更加有大量處理球權的持續性,這使得Haaland可以安於在壓制對手防線的任務當中,等待獵殺對手的機會。

這一點與哥迪奧拿以往的戰術有明顯的分明,特別是自從前一賽季開始,哥迪奧拿慢慢地淡化前場核心的角色,去中鋒化的踢法使得前場每個人都需要參與到推進當中,並且通過頻繁的換位來帶動整體的進攻,包括GabrielJesus、Foden在內,任何人即使開場時以「中鋒」位置出現,最終都必須要參與到中場、邊線的小組滲透和組織當中,確保前場的流動性。

但或許是體會到依靠中場後上射門的效率不穩,也明瞭化繁為簡有時更適合於收割比賽,特別是上賽季面對包括水晶宮、熱刺時經常在出現空有創造卻難以入球的無奈,哥迪奧拿把希望投射到中鋒身上可以理解。但雖然中鋒無法支援控球用球,但同時可以減少中場後排插上射門入球的次數和依賴,兩相平衡之下,哥迪奧拿選擇活用中場球員的腳下能力配合Haaland的門前能力,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圖:對陣般尼茅夫一戰,Haaland全場只有8次觸球,而且只有2次傳球,其中一次還是半場時的開球。

圖:Haaland一直留守在球場的正中央,陣型的最頂端,身後的任務幾乎全由隊友負責。

(P.S. 上述講的,不是Haaland「不能」背身、「不能」策應,而是講做到以上兩樣事情的連續性、頻密性、穩定性,正如McTominay近來的比賽也做到一定的橫傳轉移,但你不會認為他擅長、習慣這種踢法,這是偶然性以及持續性之間的差異,之前有讀者反映,說Haaland不是沒有傳球水平,這場的背身助攻不就是嗎? 但全場只有1次傳球,說他做得好,特別是曼城這種全場等閒超過650次傳球的球隊,這樣解釋應該更能夠理解我想表達的。)

雙核心主導Haaland身後空間,除了彌補前場用球人數的缺失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與兩側銜接之後,中路活動的威脅力,在過往曼城五至六名前場球員不斷流動變化,往往能夠創造出邊線的用球空間,甚至可以完成連續的傳中,但由於中鋒都是前場流轉的其中一員,那麼在流轉期間的空隙和時間差,就很容易會導致兩側球員傳中時機的偏差,所謂差之毫釐,在門前有時候就是半秒之差可以影響射門的質素。但Haaland的存在,由於中路長期有人捕捉空檔,而Haaland更加是這種門前掠食的俵俵者,他的起動能力、在對手纏鬥下的身體平衡能力,使他可以讓兩邊傳中更加自在,轉化的機會亦會大大增加,所以Klopp才有了「Haaland可以埋伏遠柱收獲大量進球」的評價,因為現在的曼城,不用再顧慮隊友是否有足夠時間插入搶點。

圖:BernardoSilva與KevinDeBruyne在右路配合,DeBruyne第一時間傳中,Haaland已經進入搶點的有利位置。

圖:傳中略高,皮球落到Foden腳下,因為Haaland留守中央,因此Foden可以即時傳中,捕捉對手防線重整的間隙。

在以往的一些比賽,由於中場球員的慣性,又或者這類型敢於用球球員的慣性,他們在二次進攻時的第一反應必然是回身靠向皮球,但Haaland作為中鋒,非常機敏地抓住二次進攻的空隙來完成搶點,這次的入球頂上功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成功擺脫了一直貼身防守的Anderson,在Foden接球時就已經起動,這種觸覺不是中場能夠提供的。雙核心在靠近Haaland身後的區域活動為Haaland分擔組織壓力,同時Haaland又利用自己在禁區的威脅力,去分擔中場線或是翼鋒在突破和創造時的壓力,這是哥迪奧拿目前最大的戰術收獲。

【戰術調整二:閘位內收支撐後場】

兩閘內收到中路是哥迪奧拿在德甲時代就開始成為常規的戰術,利用其中一名二閘球員近距離援助拖後防中,一方面保持中路的用球人數以及提供短傳的連接點,另一方面可以彌補拖後位置的運動覆蓋能力缺失。上賽季Cancelo在這個角色上大放異彩,這位葡萄牙球員能夠完成長傳調度,也可以利用腳下技術完成擺脫突進,甚至利用腳面、腳背來完成遠射、傳中,這種全面性提升了曼城中路的統治和控制能力。

隨著雙核心就近支援的戰術成型,曼城的前場雖然能夠保證了足夠的用球點,但卻削弱了後場中路的用球次數和頻率,因此哥迪奧拿把「單邊閘位內收」的踢法改變成「雙邊閘位同時內收」,換句話說,以往當Cancelo收入中路組織,Walker便會留守邊線提供寬度,反之亦然,但自英超開季之後,不難發現哥迪奧拿現在的兩閘會出現長期同時內收的畫面,這充分反映出曼城後場保持了五個出球點的思路,將兩側的進攻幾乎完全交予翼鋒負責(由於翼鋒現在減少了插入禁區的次數,這可以給予他們在外線大量活動的機會)。

圖:Walker有時甚至會越過中軸線,靠向左路。

圖:Cancelo與Walker同時內收到Rodri身邊,原本433陣式當中Rodri身邊的兩名中場早就壓到前場支援Haaland。

利物浦方面的高普,在進攻時的區域人數佈置其實與哥迪奧拿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但用的人卻有所分別,利物浦的寬度主要由閘位壓前提供,中鋒身邊的空間由翼鋒內收支援,甚至由中鋒游走為翼鋒創造埋門的空間。中場三人組的站位和距離一般會更加緊密,即使Henderson、Elliot偶然會與Arnold進行換位,但Thaigo這側是幾乎不會離開。 這樣後場同樣是五人組合,但出來的效果卻有所不同,分野在於利物浦的中場線活動覆蓋能力並不足夠,這使得他們無辦法在轉攻為守時覆蓋邊線的身後空間,給予對手反擊的機會,一旦Fabinho狀態不佳或是因傷缺席,他們失去了可以快速判斷壓逼方向的能力,後防就很容易崩塌。

哥迪奧拿利用兩閘內收解決組織問題,其中一個考慮必然是閘位的防守速度和對抗能力,不論是拜仁慕尼黑時期的Lahm、Kimmich,抑或是曼城現在的Walker與Cancelo,他們既可以在進攻時完成中場的任務,也可以在轉攻為守時有足夠的速度去完成回追,對於曼城的前場反搶、應付反擊上,更有保證。

圖:Walker的速度和身體能力出眾,即使面對Saint-Maximin仍不落下風。(可以注意BernardoSilva與Foden作為翼鋒時的回防積極性,很多時候讓兩閘的壓力減輕不少。

圖:即使Walker在這一側被Wilock推進,另一邊的Cancelo仍然有足夠速度回到防線支援。

【戰術調整三:Ake的提拔與三中堅的被動成形】

Ake在夏天開始被提拔到主力位置,哥迪奧拿的意圖非常明顯,由於前場球員的反搶力度和壓逼能力有所下滑,不論是Haaland抑或是DeBruyne都不可能像以往一樣丟失球權後完成瘋搶和壓逼,因此昔日有高度有對抗的防線就會出現覆蓋能力不足的問題,Ake的提拔正正是要加強防線覆蓋的範圍以及對於球權的收割能力,Stones與Laporte在RubenDiaz身邊都無法完成援護的作用,Ake的實力不出眾,但在有條件之下的發揮卻是最為合適。這一點可以與阿積士上賽季的戰術比較,TenHag為了解決前場Tadic與Haller反搶次數不足的問題,以Lisandro、Timber兩名矮小中堅支撐高位防線,想法和意圖與哥迪奧拿現在的做法非常貼近。

不過,當Ake在對紐卡素一戰因傷下場,哥迪奧拿的防守體系就出現了嚴重的缺口,兩閘的回追只能收到阻延進攻之效,真正要收割球權還得要靠速度型的中堅的完成,紐卡素三個入球、水晶宮兩個入球都幾乎與Ake的防區有關,這樣的問題並非用偶然性能夠解釋的。

圖:Ake的速度保證了後場收割球權的次數。

圖:水晶宮在缺少Zaha這位絕對主力的情況下都能夠一度領先兩球,曼城左路防區的不力是問題所在,Stones缺少收割球權的速度和能力,一旦面對對手正面衝擊就只能後退,這樣就給予水晶宮創造進攻的時機,最終Anderson憑藉這次角球攻勢拉開比數。

沒有Ake的曼城無辦法頂住對手連續的衝擊,對陣水晶宮的下半場哥迪奧拿再一次調整了防守的思路,Walker的位置開始固定在防線的右路作為三中堅的一員,而不再是中場的成員,另一邊廂增加翼鋒與中場往返中場區域接應後場的次數,這樣曼城球員雖然體能上的付出會更多,但卻因為後場的人數增加,而掩蓋了覆蓋能力不足的問題。對陣水晶宮的下半場,哥迪奧拿甚至收起了Cancelo,把陣型直接改變成接近3151,在對森林的比賽更加進一步嘗試將Alvarez加入正選陣容當中,成為一個變奏版的352陣式,這是由Ake受傷引發而來的調整和嘗試。

圖:Walker在水晶宮的下半場固定出任右中堅的角色。

圖:對森林的比賽,曼城基本上長時間維持三中堅的站位。

圖:而Alvarez與Haaland的位置靠近,Cancelo與BernardoSilva分居兩側,曼城呈352的進攻站位。

在對陣水晶宮一役賽後,曼城閃電戰的形式拿下多蒙特的瑞士中堅Akanji,這位球員的水平和實力並不出眾,至少難言頂級,之所以被哥迪奧拿認可,相信與其在瑞士國家隊熟悉三中堅體系有關,Akanji的速度以及作為居中後衛的包抄能力,可以在曼城作為Ake的替身之餘,亦可以在三中堅的踢法當中充當拖後的角色,這樣RubenDias便可以更為靈活地進行上搶與移防。Akanji的個人失誤次數或許不是哥迪奧拿所能掌控,但當發現體系中有所缺陷的時候,毅然出手將之拿下,不得不說曼城的果斷。

【結語】

哥迪奧拿從上個夏天開始追求中鋒,到今個夏天轉會窗首日便已完成Haaland的註冊,連年在歐聯賽場的「無故失利」讓他意識到舊有的思維與體系仍然有改善提升的空間。中鋒的存在與固有體系之間的違和感使得哥迪奧拿必須深思與實驗不同運作模式,從前場到中場、中場到後場,曼城本賽季進行的戰術調整可說是最為徹底,一切都是為Haaland而設。目前曼城的前進步伐證明了哥迪奧拿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撇除Haaland的傷病史不談,這種圍繞中鋒的踢法還是有不少明顯的缺陷(否則就不會在之前幾年忽然流行無鋒陣),之後英超球隊會怎樣應對、哥迪奧拿又會怎樣進一步調整,都值得期待。

文:BLnaze

圖:網上片段截圖、數據網站資料

完稿日期:2022年9月2日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