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國內賽事的雙料冠軍,歐聯賽場成功更進一步,放在其他球隊身上,這張成績表已經足夠華麗。但聯賽十年五冠、早早已經完成國內錦標大滿貫的里程碑,對曼城上下而言,歐聯冠軍才是他們真正的目標,這一步之遙代表的不僅僅是曼城實現「從無到有」的門檻難以逾越,Aguero難過的淚水更加標誌著Hart、Kompany、DavidSilva、YayaToure與Aguero等開國功臣一個時代的正式結束,這樣的終結確實苦澀,哥迪奧拿也無可避免地承受這些批評的聲音。

前八輪只得十二分,創造執教生涯最差的開季成績,缺乏備戰期的曼城在九月開始就陷入了戰術的瓶頸,那時候根本沒有人能夠想像曼城能夠以壓倒性的姿態發動起義重奪皇座,哥迪奧拿在賽季中期的自我糾錯、功利主義成為了曼城的主軸,由確定核心到「分散」核心,由簡化戰術到多元變化,哥迪奧拿將其注重的群體足球進一步極端化,重現並極致化群狼戰術來消弭攻守兩端存在的陣容缺陷,這些都是值得欣賞的調整能力。

【進攻:個體流動達致去核化】

哥迪奧拿的控球體系當中,對所謂「五個縱向區」的人數有明確規定,每次需要確保兩名球員處身同一位置完成傳遞,在穩定球權以後再利用個別球員的突破、或是發動小組快速滲透來完成提速,以技術為基礎去創造進攻的缺口,這種打法多年來雖有變化,但核心理念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在這個前提下Iniesta與Messi、Muller與Robben就成為了兩種提速的核心人物。來到曼城以後,哥迪奧拿就因應英超的風格以及曼城固有的班底進行了更多的嘗試,包括DavidSilva與DeBruyne雙核心帶動兩翼突破,甚至兩位核心拼湊在中路完成角色的對換,大幅提升藍月亮在攻城拔寨方面的能力,他們的進攻彷似無孔不入的流水,即使狹窄的縫隙亦能穿越。

本賽季一方面由於DavidSilva的離隊,另一方面因應備戰期不足而失去體能儲備的時間,曼城在開季階段的進攻出現了眾多的難題,Aguero與Jesus的同時缺席更加大大削弱了曼城在禁區前沿的對抗反搶以及門前的把握能力,前場運轉不順反過來形成了防守壓力。缺乏體能儲備的曼城無辦法構築強而有力的反搶網,這對偏重高位、缺乏強點的曼城防線而言,形成的壓力更加巨大。李斯特城一次又一次刺穿曼城的圍搶,導致Walker壓力下接連犯錯,列斯聯利用壓逼打亂曼城的節奏從而收割一分,這些都使得哥迪奧拿在賽季前期非常狼狽。

老熟人摩連奴利用Sissoko與Hojbjerg的組合將曼城各個戰區分割,FerranTorres與Mahrez未能與DeBruyne、BernandoSilva有效連接,無論組織、控球與提速之間怎樣切換,都無辦法找到進攻的空間,這場比賽完全暴露了曼城依賴個別核心球員帶動進攻的進攻模式,每當無法做到進攻節奏的緩急有序,他們就會出現「圍而不攻」、「控球不射門」的尷尬埸面。摩連奴這場的佈置讓哥迪奧拿徹底反省戰術上的缺失,自此之後長達四個月時間當中保持不敗,聯賽造出十五連勝的佳績,迅速攀升至榜首位置,奠定奪冠的基礎。

過去幾個賽季,曼城的進攻雖然流動性同樣出色,但負責組織、創造、對抗以及突破的球員有明顯的界定,Mahrez與左閘(Mendy)在外圍完成突破、DeBruyne負責禁區外圍的組織策劃,D.Silva發動小範圍滲透繼而進入禁區搶點,這些都是非常明確的分工。哥迪奧拿在熱刺一戰後,逐漸將這種職責分明的進攻分工模糊化,DeBruyne也逐漸由「核心」淡化成為群體的一員,與Foden、Torres等前場球員不斷變換位置,同時擁有組織、突破、發動滲透的權責,當然,這不代表這位比利時中場的發揮與其他球員同等,他仍然能夠通過對場上的閱讀來判斷移動的位置,繼而利用無死角的傳球能力去連接各個戰區,但即使被封鎖或缺席,其他球員仍然能夠通過「集體承擔」的方式去創造進攻的空間,Mahrez既能突破也能移入中路策劃,BernardoSilva在跑動連接的同時會適時完成遠射、入楔等攻門任務,曼城在這個階段變得防不勝防。

對比熱刺一役Hojbjerg沉入Half-Space以後便能完成對DeBruyne的封鎖,從而隔絕曼城的進攻有了明顯的分別,Foden這位小將能突、能傳、能射的全面性就得到充分的展現,他在賽季中段獲得哥迪奧拿的信任,甚至在歐聯決賽中委以「壓制ThaigoSilva」(Christensen)的重任,並成為英超應屆最佳年輕球員的原因,正正是這種打法之上的「成就」。

Gundogen的爆發是哥迪奧拿本賽季進攻端上另一個「成就」,前場球員的頻繁流動同時創造出後排插上的空檔,這位前多蒙特中場擁有出色的捕捉空間能力,他可以利用隊友的牽制完成插上,並且接過射門的重責完成殺死比賽的任務,對比一年前曼城在陣地戰中仍然依靠核心球員拉開空間以及「真中鋒」在前方完成射門重任的打法,Gundogen就是哥迪奧拿通過「群狼」戰術催化而成的全新攻擊點,大大紓緩了賽季中期曼城前場得分火力不足的問題。

在此,就不得不提及Cancelo承擔起後場推進器的角色,由閘位內收中場的做法,加上在邊線、中路均能夠持球突進的特點,Cancelo在部分場次中甚至取代Walker作為正選上陣,負責縱向連接的任務,大大減輕前場球員回到中場線附近接應的體力消耗。而且更大的作用是,閘位內收與防守中場(Rodri)以及雙中堅形成的四方形站位,既可以令Gundogen無後顧地插上助攻,更加可以保持反搶的寬度和層次,避免RubenDias需要在上搶與退防之間作出抉擇,球權的確保成為曼城進攻的最佳底樁。

(前場五人組合由於需要利用跑動來代替對抗,因此消耗的體能巨大,Cancelo的存在可以令他們深度回撤的次數減少,保持在門前的銳利度。)

由熱刺的敗陣作起點,到完美壓制熱刺為終點,曼城、曼聯兩支球隊都不約而同在熱刺身上找到了自身的破綻,繼而完成糾錯躍升,兩支球隊賽季初的失利源於教練自身的戰術矛盾與對核心球員的過份倚賴,摩連奴將兩支球隊的底牌無情揭開,但同時幫助了哥迪奧拿與蘇斯克查認清了球隊真貌,他們都通過分擔核心壓力的方式來完成進攻端的改造,不同的是蘇斯克查是增加核心球員的數目來帶動體系的運作,而哥迪奧拿則通過建立流動性強的技術體系來達致「無核化」的結果,Foden、Torres、B.Silva、Mahrez、Jesus等前場球員,不論誰人上場,都能夠發揮出應有的實力和水平,這一點正正反映出體系之下球員全面性的展現,也同時反映哥迪奧拿經營多年的陣容厚度,足夠讓他完成戰術上的提升。

這種利用前場流動性達致空間創造的打法,令人想起了昔日羅馬的「群狼戰術」,想想當年的Totti,也想想後來仿之而行的Messi便能理解一二,哥迪奧拿的曼城進一步把「偽九」這個核心人物模糊化,確實是有更上層樓的感覺。

【防守:偶然放棄高傲,也不錯吧?】

自巴塞隆那年代以來,哥迪奧拿的防守戰略離不開前場的快速反搶和壓逼,在德甲後期,他的「六秒反搶」漸漸失去了壓倒性的魔力,其時包括禾夫斯堡在內的德甲球員利用縱向的鑿穿戰術突破了哥迪奧拿的防守。來到曼城以後,英超球隊的跑動速率以後縱向能力更為出色,高普帶領的利物浦更加一次又一次展現了真正「壓倒性」的跑動對抗防守,哥迪奧拿開始對高位壓逼的體系有所調整,在部分場次開始放棄球權進行主動的回收,全軍退守以後再利用Ederson的長傳來完成反制,這種戰術很好地適應了英超賽場的特性。

本賽季經歷季初的失利,哥迪奧拿增加了主動放棄球權的時間,減少了球員前場壓逼所需要消耗的體能,他們會在中場線附近構築442的三層防線,放棄高風險的盯人防守,改為較為注重球員間站位距離、協防的區域防守,大大提升防線的抗壓能力。RubenDias是這賽季曼城防線表現最為穩定的一員,但他的發揮非常有賴曼城其他球員的整體付出,在兩回合對陣多蒙特時,曼城的中路封鎖使得蜜蜂軍團難以完成滲透推進,哥迪奧拿也用相同的方式在四強惡戰巴黎一役完成了類似的封鎖,成功闖進歐洲賽的最後階段。

哥迪奧拿以往對控球的執迷程度極高,非到關鍵時刻不會放棄高位壓逼的打法,他要求球員利用反搶和控球全面壓制對手,達致場面的掌控,但這種高姿態的打法無法在賽程緊密的一季持續高水平的發揮,因此他開始放棄高傲,即使對手疲態盡現、即使對手的實力明顯較弱,曼城也會主動放棄球權和壓逼,等待對手壓上,繼而利用反擊奠定勝局,這也見證著哥迪奧拿的「成長」。

【結語:哥迪奧拿的難題,回到原點抑或持續開發】

缺少強力中鋒壓制對手的防線,曼城接連在賽季結束前與Haaland、Kane傳出緋聞的原因不難理解,一支崇尚進攻的球隊卻沒有攻入30球以上的當家射手,在數據上顯然是無法通過戰術彌補的差距。但哥迪奧拿用「群狼」戰術的極致化達到了全方位進攻的打法也有一定的觀賞性和實用性,Kane雖然能夠兼具策劃與組織能力,但移動速度顯然與其他球員未能一致,Haaland有中鋒的特質卻欠缺在小範圍完成滲透的能力,兩位中鋒是否哥迪奧拿最佳的解決方案是個疑問,通過收購Grealish等當打球員完成換血提升,似乎是更為合理的方案,怎樣選取未來的道路是哥迪奧拿的難題之一。

不過財大氣粗的曼城,或許他們有條件說一句「Why Not Both?」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