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又一場掌控局勢,但結果不盡如人意的比賽。Barella趕及復出讓干地少了很多排兵佈陣的煩惱,球隊能夠沿用過去兩場收到不錯效果的打法,利用低位防守、區域聯防的做法等待對手的犯錯,握住突然上搶的時機和轉守為攻的效率,企圖殺死同樣有贏球需要的薩克達。

開場時干地的做法收到不錯的效果,利用Lukaku的體格優勢以及Lautaro積極的跑動來換取了不錯的射門機會,後者除了擊中門楣外,也獲得了幾個不錯的射門機會,不過在最後一腳的把握上出現了不少的偏差,即使是最擅長的頭鎚攻門,也沒有形成威脅,這是讓人沮喪的事。

Barella利用跑動輸出來糾纏薩克達的中場線,讓對手每當越過中場線時就會遇到巨大的壓力,此時國際米蘭雖然控球率稍低,但卻得到了不錯的反擊機會,可惜無論是Barella的傳球還是Hakimi的傳中都失去了分寸。 上半場Barella的傳球成功率只有63%,一共傳失了10次皮球,這對於球隊轉守為攻效率造成的破壞,是極為嚴重的。

薩克達也在上半場中段開始收縮防線,讓國際米蘭開始主攻,這階段雙方的做法都非常謹慎,在只需要一次入球機會的情況下,兩邊的主教練都沒有冒險的心態,國際米蘭通過快速的縱向傳遞,四至六人貼近對手防線尋求反越位的突擊,讓薩克達的中後場受到極大的壓制,他的陣營無辦法展開完成反擊,他們一旦利用長傳,就會被國際米蘭三中堅以及Gagliardini完成掃蕩。

下半場國際米蘭利用Bastoni的插上與Young的切入來強化左路的進攻,此時加上Lautaro與Gagliardini形成的左路配合成功讓薩克達的防線出現空檔,不過幾次的傳中都無功而還,接下來就成為了薩克達的總攻時段。

60-75分鐘是薩克達壓上助攻,提升速率以及壓逼的時段,這階段的國際米蘭很難通過控球組織來解鎖對手的壓制,Lukaku也遭受到兩至三人的夾擊而陷入苦戰,即使這位比利時前鋒利用背身技巧完成過幾次突破發動反擊,但都由於對手的連環夾擊而難竟全功。干地利用Perisic換入Young的時機恰當,這位前曼聯隊長的體力已經見頂,而他的切入效率也逐漸下降。

干地在薩克達總攻即將結束前立即換上Sanchez來加強橫向轉移的效率,智利人能夠在中路建立持球強點在引導兩翼的助攻,此Hakimi、Perisic都分別得到了傳中的機會,但無奈都無法形成射門。Eriksen、DAmbrosio、Darmian的出場時間稍遲,干地最後時刻選擇強化傳中效率和接應點來找尋機會,不過Sanchez的頭鎚偏出,Eriksen的死球也被命運選中了Lukaku,干地的冒險最終還是失敗而回。

有人說,Eriksen出場後有遠射也有死球威脅,為甚麼不能再多十分鐘的出場時間。這其實也是一體兩面的事,干地如果能多給予十分鐘,或許他的遠射和死球能夠發揮出更多的數量效應。但同時地Eriksen出場後就出現過被薩克達中場輕鬆突破,他苦追身後而毫無作用的情況,在場上已然排列出Perisic、Lautaro、Lukaku、Sanchez與Hakimi五大攻擊手的時刻,再換上Eriksen是否就能形成更大的威脅?這是值得評估的事。

從結果去看,干地當然是犯下死罪,但這又是否理所當然?

【關於干地的去留】

關於干地,一貫以來對各支球隊主教練的看法都相似,世界上沒有不能換的教練,只有不能換的處境。

首先,是甚麼原因驅使管理層有換教練的念頭。一般而言,就是成績。

干地在這方面確實地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歷史上第一次小組墊底的經歷並不光彩,這不關乎你的過程創造了幾多次機會把握不住,也不關乎你擊中了幾多次門柱而被命運拒諸門外。

結果就是一切。

其次就是進步空間。

現在的國際米蘭明顯是在瓶頸,沿用上賽季穩打穩紮的打法,欠缺創造力,依賴雙前鋒帶動球隊前進的「火車頭效應」,利用Lukaku超額輸出去解決中後場戰術問題。這能確保了球隊成為失球最少的一隊,同時也創造過歷史最多入球的數字,但卻無法確保在強強對話中,穩定地拿下比賽。

所以國際米蘭能在上賽季聯賽擊敗拿玻里、阿特蘭大、AC米蘭,卻一次又一次在巴塞、祖雲達斯、西維爾這些關鍵戰中倒下,原因也就「下限保住了,上限不足夠」

干地有求變嗎? 無論外人怎麼說,這大半年來我相信國際米蘭球迷不會看不到他一直在求變,由極端的單中堅戰術、3412的瘋狂跑位,甚至現在把Hakimi作為前場游擊手的角色,干地都很明顯在尋求戰術上的變化,希望為球隊帶來更高的上限。但結果正面嗎?顯然不是。

為Eriksen打造的3412同時造成後場體系崩潰,而球員本人也沒有過於出色的發揮去提升球隊的層次。Hakimi的突擊上一場成功,這一場不成。Barella收到防線再把中堅推前助攻的做法也嘗試過很多。

但就是時靈時不靈的打法。說到底就是干地自己也找不到最切合球隊目前的打法,一直在換人試陣當中。

干地能夠讓國米進步嗎? 沒有人知道答案

換人就能比現在更好嗎?同樣也找不到答案。

有一支球隊曾經以為聯賽冠軍是理所當然,在球隊高坐榜首的日子換了教練,結果如何,也是值得作為參考的事。

再者就是球員的態度

干地在球員心目中的地位如何,哪一位球員對他不滿,哪一位支持他留任,這是非常重要的事。

國際米蘭這群乖孩子,搞兵變是搞不出來的,但他們的感受如何,這是非常重要的事。

還記得一年前,熱刺的Sissoko說過,他支持普捷天奴,但球員們都竭盡全力比賽了,結果還是贏不了,他也不知道問題在哪裡。

如果國際米蘭球員普遍有這樣的心態,那麼干地的帥位,就值得高層考慮了。

以上的考慮,該比財政上的負擔更為優先,失去了歐聯的獎金確實非常傷身,失去歐霸反倒變得微不足道,昔日還會以一次主場幾百萬歐元收入為理由, 現在空場作賽,每次主場反倒是賠錢出去,這在財政層面的考慮就變得次要。

所以還是想想到底干地留不留,誰人願意來接手,而且能打得好吧。一周一賽對國際米蘭爭取意甲更好成績是個天然優勢,但干地能夠做好嗎?這是考驗高層眼光的時刻了。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