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夢工場 🎬】 《奧本海默》(七)國安角度,如何研判奧本海默極左思想的風險? (Patreon)
Content
美國原子能協會主席史特勞斯與及奧本海默的糾紛,除了代表的板塊利益,以及以私人恩怨外貌呈現以外,涉及公眾利益的重點,就是一個有左傾(乃至極左)思想、與美國共產黨熟悉(或曾經熟悉)的精英,當擁有了最高權限,去接觸美國最尖端武器發展的一切秘密,會否構成國家安全風險,讓美國的敵人/對手有機可乘。
奧本海默雖然不可能是史特勞斯那個聽證會內,有人指控的「more possible than not 」 是一個「蘇聯間諜」。然而他的政治傾向、與及他的人際網絡,是否適合讓他接觸國家最高軍事機密,卻屬於另一個問題,應該有另一重思考。這個問題,值得超然於這些人名,去討論背後的結構。(說了無數次,結構比人重要)
電影借杜魯門總統的口,問了一個很關鍵的邏輯題:如果奧本海默相信蘇聯有能力製造和美國水平一樣的核武器,為甚麼卻又反對美國發展氫彈?為甚麼相信美國不發展氫彈,蘇聯就會為了人類和平,自己也不發展氫彈?換轉是美國知道了蘇聯正在發展氫彈、而因為「和平」原因暫緩,美國軍方會加快步伐、爭取時間利用這個天賜良機,還是對蘇聯釋出善意?須知蘇聯不會遵守文明規範(和現在某國一樣),如果美國刻意減慢核武研發,結果很可能只會將自己的優勢斷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和後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七十年代冷戰「低盪時期」(detente)達成的局部裁軍協議不同,那時候,雙方都掌握了對方的大約科研水平,知道單是再製造同級別的武器,除了自我浪費資源,甚麼也達不到,於是才樂得大家省省錢。
然而到了列根總統上台,推出被稱為「星球大戰計劃」的導彈防禦系統,蘇聯就立刻中計要「跟機」,因為這如果屬實,被研判就是技術性的飛躍,不再是「量變」而是「質變」,自己就會被永久壓制。如果以美蘇裁軍協議出現過,去論證其實美蘇當初都會願意不發展氫彈,這是明顯偷換概念。
換轉頭來,如果蘇聯沒有發展氫彈的實力,美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民主政體,擁有了比對手更高一層的武力,才可以壓制對方作為非民主政體發展同級別武器,這才可以更有效捍衛全球民主國家,邏輯上,這又有甚麼不好?何況對方的真正實力,無論有多少情報,都始終存在不可測性,而沒有一個國家會建基於不完全可控、可測、可實證的資訊,去主動停滯自己的科研進度。一般思維都是「有備無患」。
所以史特勞斯就是不一定認為奧本海默是「共諜」,單純懷疑奧本海默會因為個人理念原因,而希望減慢全世界(包括美國、蘇聯在內)發展核武的速度,這個說法,奧本海默卻是難以證偽的。在情報部門的角度,情願保守一點、保險一點,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其實很多國安都是如此思維,並非當時美國只此一家。
(待續)
▶️ 歷史學者徐澤榮博士:連五四運動也是蘇聯資助的:沒有蘇聯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k--mb9qB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