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年份:1978年
來源:EMI (@Spotify)

在不久前的一集 YouTube 節目,隨口談及其實我很熟悉李龍基的音樂,然後居然有不少朋友好奇「為甚麼」。這個欄目不是為流量,真的是在回憶舊香港,不妨認真談談我為甚麼對那個不屬於我的年代的歌曲琅琅上口。這些自然不是我的專業,不會在公眾平台扮專家,純粹作為個人回憶,和大家內部分享而已。

我很喜歡音樂。無論是古典、搖滾、爵士、中英日文流行曲都很愛,家中經常會播放各個年代的舊歌,離開香港後連任白《帝女花之香夭》也不時播,家人早就見怪不怪。特別是那些屬於我出生 / 懂事之前的音樂,我覺得可以用來想像那個我沒有經歷過的世界,有點像和古人直接交流的穿越。正是因為這種想像沒有 model answer,每每可以引導我飄向不同方向思考。

如日前講述,香港七、八十年代的廣東話流行曲是英文流行曲之後的「新品種」,當時得令的歌手都經歷過英文到廣東話的轉型,就算是汪明荃、沈殿霞這些大家想不到她們會唱英文歌的人,也不例外。如果許冠傑、羅文、鄭少秋、林子祥、關正傑等等屬於那個年代一線男歌手,李龍基大概屬於第三線,由於主唱了大量TVB劇集主題曲,也擁有全港性知名度。

其實論唱功,1978年主唱《巨星》的李龍基(起碼這一首歌),並不比同期的林子祥差;純粹功力、不計外型,還應該比鄭少秋好。就算沒有今年的新聞,新一代也會直覺覺得「李龍基唱歌」有點廟街味、有點cheap,他在懷舊演唱會每次出場也都會像肥媽那樣對老人家搞氣氛。但其實李龍基也有唱腔細膩的一面。就以《巨星》這首代表作為例,有真音、假音、變音,有溫柔、有雄渾,短短兩分鐘,起承轉合有層次,絕對不是K歌。不過近年他似乎很少現場唱這首歌,是因為現在的李龍基已經駕馭不了,還是旋律不適合老人音樂台搞氣氛,則不得而知。

八十年代李龍基的代表作《稻草人》,是他在酒廊最受歡迎的一首歌,「不要金、不要銀、只要一枝(碌)棍」這句歌詞非常深入民心,也很適合炒熱氣氛。其實這首歌的歌詞是很有意思的,通過「稻草人」借喻人生,是林振強出道時的代表作。作曲的林慕德也是香港樂壇的奇人,原名Mahmood Rumjahn,父親是埃及人、母親是巴基斯坦人,卻成為七、八十年代最多產的香港作曲家之一,充份反映那個非常國際化的舊香港。

最終林子祥走上了樂壇神台,李龍基在1984後卻就沒有推出過新唱片,從此以TVB百搭演員為人熟悉。人們逐漸遺忘了其實他是歌手出身,直到近年興起懷舊演唱會,才重新看見他登台演出。

相信這裏自然有很多際遇和個人的原因,我不是那個年代,自然不清楚詳情。然而單純以音樂而論,如果完整把李龍基大碟的十二首歌聽完一次(Spotify 有,不妨試試),相信一定會有一個感覺:有點 over,不夠耐聽,風格太重覆,有些歌甚至連一次也不可以聽完。如果一個演唱會,有兩首、頂多三首李龍基代表作,那是最 optimal 的,但不能再多了。

這不一定是李龍基本人的責任,他應該也有做過不同嘗試,《巨星》和《稻草人》的曲風就非常不同。個人沒有fact check,直覺是當他泊了TVB的碼頭、而TVB的合約又容許他唱酒廊,他就找到了一條不用再創新的「成功」公式,可以不斷複製,「發你個財財」,結果藝術生涯就永久停在那裏。

是否可惜?藝術上是的。但經濟上,李龍基起碼可以成為一個最少有七層樓的小富豪,實力比起同期的TVB甘草演員好得太多。看來,他大概是滿足的。

▶️ 《李龍基本法》的「優才計劃」:原來「新香港」吸納的「人才」,就是靠這個「雞棚」?這個地方未來的人口結構,還有前途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d7qlht4gSs 

Files

Comments

George

教授關於電影音樂文章總是令我增進知識。我看完這篇文章才知林慕德不是華裔香港人 😅 不過我想基哥近排只能唱另一首名曲《男子漢》,去表現自己是一個有擔當男人。The show must go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