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關於「新香港」懲教虐囚、性侵醜聞,不少朋友覺得非常不安,希望多了解一下懲教內部狀況。因此我們會約前高級懲教主任C先生多錄一集訪問,探討更多內部結構。

其實單是懲教處為甚麼叫「柳記」,相信不少地道香港人一下子都答不出來。

但更值得思考的結構,還是懲教署的「間接管治」模式:

在香港的監獄,懲教署職員一般會在每一個監倉「委任」幾個犯人,作為協助職員管理囚犯的橋樑,而在少年倉,這個角色稱為「B仔」。

這些人通常有一定「代表性」,甚至可以算是「比例代表制」的產品,例如代表幾個主要幫會。懲教署認為,只要他們在倉內可以對「自己人」實行「有效管治」,並延續牆外的一套倫理,基本上,內部就不會出大問題。至於不屬於任何「字頭」的囚犯,自然也要服從同一個制度,結果他們服刑期間,通常都是學習了大量江湖潛規則,多於學「好」。

本來這一套和我們的距離很遠。但2019年之後,不少朋友成為政治犯,親友希望儘量打點,才發現那個扭曲的秩序已經存在多年,而且不得不遵守。

這一套背後的「管理哲學」,也許和大英帝國習慣以間接管治方式管理殖民地有一定關係。例如英國在新界依靠鄉議局、鄉紳,實行「間接管治」,好處是不用捲入本地人的內部爭議,哪些繁文縟節、傳統習俗和禁忌、還有利益分配,統統都可以由中間人自行處理,只要不出亂子,加上定期收到自己的一份,其他一切都可以「隻眼開隻眼閉」。這種模式的管治成本還比較低,逐漸成為英國人的管治心法。

但其實不只是英國,世界上大部份監獄都有類似「制度」。

從道德角度,在監獄實行這套管治模式,自然有不少負面副作用。首先是牆外地下秩序的架構會直接移植到牆內,本來的地下管治者繼續享有「特權」,甚至繼續遙遠控制,監獄則成為「收靚」的學校,對哪些本來不屬於這個圈子的囚犯而言,自然難以適應。但犯罪學者會告訴你:畢竟有效控制的地下秩序,總比無人駕駛的地下秩序要好,相信這是為甚麼這個制度「行之有效」的原因。

然而當這一套出現在少年倉,就更容易失控,這涉及很複雜的社會、心理學問題。一來少年犯就算在地下秩序,也未得到足夠「練歷」,根本不知道原來可以通過相對「文明」的方式,去控制幫眾,權力無制約下,只會將 bullying 文化發揚光大到最病態。

二來青春期囚犯往往容易成為 condom,如果是成年囚犯而又有江湖經驗的,會知道所有事情還是暗中有制約,例如要是無意中侵犯了某勢力關連人物,自己就後患無窮。但青年犯「入世未深」,往往以為成為「B仔」就是「人生高峰」,於是就不問後果。

這根本就是活脫脫的史丹福監獄實驗。

對這個制度,大家有沒有甚麼問題特別希望在訪問中了解?請在這裏留言。

▶️ 香港前高級懲教主任C先生:少年犯被性侵至肛門爆裂,只是冰山一角:為甚麼香港少年監獄實行恐怖管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WHe_M8iGU 

Files

Comments

風吹柳枝

其實老鬼環頭同𡃁仔環頭都係唔用啲,至於係唔係間接管制都同個正裝職員點樣開排頭有關係 但總體嚟講𡃁仔環頭都係個職員話事,風氣係職員要殺伐果斷,要威先可以帶到𡃁仔。走盞位會少好多,職員同所員關係都唔會太友好,所以整體嚟講其實今次單嘢主要都係個職員問題,B仔都只係跟指示

George

If we take a step back and look at a bigger picture, we can see that the CCP demonstrates an unparalleled understanding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and possesses remarkable abilities to make use of the authority hierarchy, with a single leader at the top and lines of authority flowing downward through power-lured proxies. This creates a "Lucifer Effect,” often regarded as a dehumanization process, that influences people's actions to align with the regime’s objectives. The pervasive corruption within HK's prisons merely represents a microcosm of the entire governmental structure in the city, as Beijing stretches out its long arm to tear down the structure through a larger-scal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E. It would be beneficial if the interview could provide us wit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is hierarchy. Why did it receive such little attention from the media, even before the enactment of the HKNSL? Have any young offenders filed complaints with the relevant authorities or the media subsequent to their release from prison? Is there any effective system of checks and balances that existed to curb this hierarchy, particularly before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