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曾經分享過,很擔心香港人的社群,很快發展成一條「電子唐人街」。看見久不久就出現的網絡論爭,例如近日源自一幅漫畫的留港 Vs 離港,固然令人無奈。但解藥不在別人,而在自己。

表面上,現在我們面對的一切,都是難以兼顧的兩難:既要維持香港人身份認同,又要融入各地社會;既要說出牆內港人不能說的話,又要避免傷口灑鹽;既要鼓勵牆內港人,又要避免被政權用來「說好新香港故事」。

但處理兩難、突破中共思維習慣的二元對立,本來,正是香港人這個獨特身份自古以來的最大強項。

所以,對海外港人媒體、自媒體之類,我一向覺得應該有下列五點守則:

1. 這不應該是負責人的主要收入來源。如果以它來「謀生」,一定會被演算法主導,一定有大量無聊「炒稿」新聞,一定逐漸變得 toxic。無論在牆外牆內,是時候認真找屬於香港以外的資金來源、收入來源:這一點我非常認同練乙錚教授。只要資源來自圈外、不同範疇,我們就是擴張中的、壯大中的社群。否則,就永遠只能做電子唐人街。

2. 牆外的人,應該有意識分享牆內資訊時,要提供value-adding 的面向,例如有牆內不能訴說的具體資訊和數據,或牆內難以暢所欲言的學術框架分析,那就是絕對有價值的,否則身在牆內,確實容易完全麻木而不自知。但好些牆外不會有value-adding 的新聞處理,也就是「純炒稿」,就真的無謂浪費時間,促進劣質流量經濟。「新香港」 前程黯淡、「新香港」政府施政不知所謂,並非「因為我悲觀,看不見由治及興的好處」,而是全世界都知道;而全世界都知道的事,也就是沒有新聞價值。正如北韓人權狀況差不是新聞,不會有人報導。

3. 在可見將來,我們的重點在於開拓,enrichment。記得分享過,一些外國僑民圈子組織的運作方式,就像名校alumni :大家有很強的向心力,但不會每天都見,可能一年只是一兩次聚會,但聚會會有很深入的交流、update,而且每一個人都會分享過去一年的工作、生活,如果拓展了新的本地 / 國際網絡,會分享共用。這樣的網絡,才是 expansive 的,而不是持續萎縮的。就像日前在台灣和捷克港人Loretta 見面,她一方面很關心香港、很支持香港抗爭,另一方面她依然是一個全職藝術家,不斷和各國藝術家合作,而這些新的國際網絡現在可以回饋給香港人,而香港議題也可以通過他們散播開去。水滴石穿。這才是win-win。

4. 互聯網固然重要,但當互聯網普及到一個程度,物以罕為貴,真人的溫度,就會變得比以前更重要。否則網絡的小圈子程度,可以永遠走不出來。

5. 個人很擔心「海外香港媒體」的定位。因為根據演算法、客觀條件限制、還有資源限制,最方便「製造」「新聞」的方式,就是促進對立,無論是舊結構內部其實早已過時的對立面,還是新結構的人為對立(例如留港 Vs 移民)。至於內容,最容易出現的「新聞」,自然是隨便找一些人的臉書,放大一些言論,製造一些議題,掀動一些情緒。而這類新聞的重要性,通常都是嚴重 disproportional的,例如我可能對對樓下茶餐廳的食物質素私下微言兩句,但一旦變成邀請電子唐人街三姑六婆人人發表偉論的「新聞」,就是另一回事。

▶️ 客席主持登場:馮敬恩:海外港人要融入本地、走出電子唐人街,心繫香港才有意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6yFk-kw66o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