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年份:1985-1990年
來源:小學同學

曾經在這個系列談及,在小學時代,小學同學習慣聖誕節前交換聖誕卡,通常整個12月就是「忙」這件「大事」。但很快「派卡學」就出現了種種潛規則,令人迅速長大。

想不到今天很多東西丟失了,反而是這批聖誕卡保存至今。

這批聖誕卡基本上是毫無內容的,就只有小學生寫上的上款、下款。那究竟價值在哪裏?

首先是在家中添置擺設。記得小時候,很喜歡將收到的聖誕卡陳列出來,放滿家中,好像很有節日氣氛似的,而不少封面也的確漂亮,這會讓有有一種滿足感、虛榮感。收到的卡越多,很快就連父母的聖誕卡也被這些小孩卡 overwhelmed。

然後,也是小孩子的暗中較勁。究竟誰收到最多卡?如果你送給一個同學,他/她沒有回給你,這代表甚麼?如果你主動一張也不送,卻收到大量賀卡,這又代表甚麼?某個同學明明你很不喜歡,但畢竟屬於小圈子的一員,那究竟是照送、去維持表面的和諧,還是很有性格的故意不送?究竟誰是全班同學送出第一張卡的人,應該12月1日還是21日送?這些問題,很快就被每一個同學思考,因為自己畢竟要決定送給誰、不送給誰,父母也不可能無限量供應卡。

這就是人際關係的初階。

同樣要思考的,或更要花心思的,是送給哪些老師。班主任是必然要送的,任教每一科的就是borderline cases,可送可不送,通常會給對自己特別好的那幾位。然而學生同時又會知道,好些小學老師其實都是很小家子氣的,會記住誰有送、誰沒有送。某程度上,小學成績、操行之類的很多都是印象分,就算明明討厭某位老師,壓力下,可能也被逼「含淚」送卡。

至於送的過程,也很考學問。究竟是靜悄悄放在同學的書包?還是在最多人的時候很公開的送?如果旁邊有幾個人,三送兩不送,怕不怕尷尬?

然後還有去年的班主任,已經離開了但曾經很熟的老師之類,又送不送?會不會被責怪「人情冷暖」?送了又會否其實對方已經記不起自己?這類問題再想下去,很容易自尋煩惱。就只能怪不知道是誰首先開創了這個風氣。

所以社交媒體也有社交媒體的好處,以上這些繁文縟節就可以模糊過去。然而現在女兒的同學依然在交換實體聖誕卡,同樣的煩惱,又輪迴出現。再回看這批聖誕卡,其實也能分辨哪些是真心的、哪些是形式主義的,就知道保留哪些回憶了。

▶️ 宋美齡:宋家為中國帶來基督民主主義(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u3rJOdJhB4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