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廣東省宣佈,三年內要建立「數位灣區」,完成「港澳居民與中國居民統一身份認證」。不知道牆內的朋友有多關心這宗新聞,但牆外看來,就算是今日「新香港」的準則,也是非常、非常令人不安。

這裏多次分析過這類中國式數碼認證制度,必然會逐步令「新香港」出現中國大陸的「社會信任評級系統」,而這種「系統」一被應用,人就不再是人。要決定是否留下來,政治早已不是考慮,因為一切都清晰不過,但是否接受每日被這樣「評級」,同時會直接對衣食住行構成即時後果,還是值得不同政治立場的朋友三思。

「新香港」政府中人其實不是不知道這類政策徹底抵觸香港人的核心價值,就算到了現在,也依然欲抱琵琶,從未願意承認正在研發信用評級。2019年,時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聶德權更曾明確保證香港「不會」實行社會信任評級制度,不過當時港澳確是已經被納入了中國官方的信任評級使用欄(其實還有台灣),後來雖然被刪除,但訊號清晰不過。

這次廣東政策公佈之後,「新香港」官場中人也放風強調所謂「統一身份認證」不是「統一身份證」,也就是說形式上的香港居民身份證還會單獨存在。然而一張實體證是否存在,又有甚麼意義?當全體香港人和中國大陸人屬於同一個「身份認證制度」,還有可能迴避信任評級嗎?

根據廣東省的官方指引,這個「統一身份認證」是要達到以下目標:

「推動廣東政務服務網、粵系列移動政務服務平台與香港智方便、澳門一戶通等政府服務平台對接互認」,「打造灣事通泛公共服務與資訊平台,圍繞粵港澳三地居民出行、通關、通信、支付、求職、養老、醫療、教育、保險、吃住遊等場景和習慣,提供無感、便捷的跨境服務」,「拓展跨境電子錢包、數字貨幣、移動支付等應用在大灣區互認互通」,「加快推動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港澳居民居住證在大灣區交通、住宿、求職、保險、電子貨幣、購票、金融、電信、財產登記等業務辦理方面,享有與內地居民身份證同等便利」,「加快粵港澳三地養老領域數字化合作,開展大灣區智慧養老試點,鼓勵社會力量整合利用三地康養資源和先進模式,提供精細便捷的養老服務」......

然後,政策又有所謂「六通一融」七項主要任務,包括:

「以資料流動帶動要素市場化,實現灣區發展要素通」;「夯實新型數位基礎設施,實現灣區數位化基座通」;「以數位化賦能投資興業,實現灣區企業商事通」;「加速建置數位產業集聚發展新高地,帶動灣區數位產業通」;「加強三地數位化協同共治,推動灣區社會治理通」;「推動政府服務銜接融合,實現灣區居民生活通」;「加速粵東粵西粵北數位融灣,深化對內聯繫增加經濟縱深。

將這些說話翻譯成為人話,我們可以理解:讓香港的體系無縫銜接中國大陸的衣食住行,只是為了「方便」,用這樣的方式向市場「傳銷」,其實是非常誤導的。

須知中國大陸人的身份可以做的一切,都已經被中國官方的社會信用評級系統徹底控制 / 限制,例如評級低的不可以買飛機票、高鐵票,子女不可以升讀好的學校,自己找不到好的工作,銀行貸款要付高利息、甚至不被容許,保險不受保,諸如此類,總之在「交通、住宿、求職、保險、電子貨幣、購票、金融、電信、財產登記等業務辦理方面」,都會受罰。根據四年前發改委的官方資訊,「已有2682萬人次因失信被限制購買飛機票、596萬人次因失信被限制購買動車高鐵票」,這樣的數字每月再遞增。這和變相軟禁有甚麼分別?而且各地還陸續推出非常有創意的罰則,例如在戲院對評級低的人開名唱名、製造歧視,強制評級低的人使用特製鈴聲讓、所有人都知道這人是「outclass」等等,總之背後的思維,無不對人性是最終極的侮辱。

我們可以憑邏輯推論,有沒有可能中國大陸的銀行拒絕貸款給一個「評級低」的廣州人,原因是他在網絡諷刺中國政府,同時卻可以批出貸款給一個香港的連登用戶?有沒有可能讓一個「評級低」的深圳人,在他自己的地方成為outclass,卻可以跨境到香港享用「精細便捷的養老服務」?可以想像,「統一身份認證系統」要落實,港方所有服務提供者都要依據中國大陸的社會信任評級行事,不能對outclass 提供任何服務,而其實港方 service providers 也不會知道自己已經進行了政治篩選,因為系統已經全自動。

那反向而行,香港人到中國大陸又如何呢?

(待續)

▶️ 蔡文軒:中國「社會信用評級制」,在香港實行後會怎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ZsuDQoPiw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