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年份:1950年代-2007年
來源:CUP出版《九龍皇帝》(2007年)

對真香港人而言,「九龍皇帝」曾灶財絕對是集體回憶,而這樣的人物,在未來香港自然絕對不可能出現。因為發現自己的祖先曾經獲封九龍為「食邑」,因而一生都在塗鴉講述家族史「宣示主權」,這樣的故事非常戲劇性。而且一生持之以恆,到了年邁不良於行依然繼續下去,也絕對不只是「行為藝術」可以形容。他身後墨寶被破壞殆盡,卻逐漸成為藝術市場要高價搜購的遺跡,更是極其諷刺。

這些dynamics的每一面,都足以成為電影素材。

曾灶財駕崩的時候,CUP 出版了這本《九龍皇帝》,收集了他的大量「墨寶」照片,後來還引起一些版權爭議。不過曾灶財已經仙遊,當墨寶變得有價有市,版權問題也變得很複雜。近年有人打算將曾灶財墨寶帶入「元宇宙」,不知最終結果如何,但肯定不會容易平息版權紛爭。

在國際關係角度,曾灶財身為「九龍皇帝」其實有沒有根據?他的家傳族譜居然追溯到周朝,說周天子封了他的祖先在今日的香港九龍城。這考據似乎是他自己進行的,歷史學家未見有明確附和,周朝有沒有分封到今日九龍城,就大是疑問。就算曾經有這樣的「冊封」,到了三千年之後,後人是否依然是「諸侯」,這邏輯的答案也應該非常清晰。

不過英國人並沒有將曾灶財當作「顛覆政權」、「尋釁滋事」,只是當作一位「民間傳說」看待,乃至優禮有加,讓他「成名」。換了是今日「新香港」政府,可能就是另一回事。

為甚麼港英政府願意「包容」「九龍皇帝」?也許這是西方人DNA的一部份。我們看看以下的「美國皇帝」鏡像,可能會有答案。

「美國皇帝」諾頓一世其人其事

「九龍皇帝 」曾灶財駕崩,報道的版面不是港聞花絮,而是頭條。這除了代表本土文化的反彈,大概也是主流媒體對非主流人物的最隆重待遇,教筆者忍不住再提起「美國皇帝」諾頓一世(NortonI)的故事。

諾頓是生意失敗的商人,和九龍皇帝一樣,有局部被迫害情結,在南北戰爭前夕豁出去,自稱「美帝兼墨西哥攝政王」。曾灶財有「墨寶」傳世,諾頓則發行「貨幣」,曾下令武力解散美國國會,「詔書」和「國鈔」都出現大量盜版,原裝正版已成為拍賣行珍品。九龍皇帝晚年喜得文化人認同,諾頓「稱帝」晚期同樣深受群眾歡迎,發行的貨幣獲店舖接受,不少餐廳和歌劇院設有「御席」(「皇家認可制定餐館」),連他收養的雜種狗去世也得到市民哀悼,大文豪馬克吐溫更為「御犬」寫墓誌銘。香港警察曾多次檢控曾灶財,近年才對他優禮;彼方同樣曾有不識趣的警察拘捕諾頓到精神病院,結果激起民憤,要三藩市警察局長正式道歉,自此美國警察見到「陛下」都要敬禮,諾頓亦開恩赦免「無知犯事」的警察無罪。曾灶財字跡獲設計師化為衣物,三藩市市議員則曾贈送一套衣服予諾頓,龍顏大悅的皇帝投桃報李,冊封全體議員為「終生貴族」。

為什麼19世紀的美國人一方面積極擴張領土、將資本主義推向極致,另一方面又對一個另類奇人兼失敗者,散發超越法律的人情味﹖我們都知道法國哲學家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放棄個人的天賦自由,授權予政府,來換取人人平等的自由,當政府違背公意,就是毀掉社會契約,可被推翻。問題是「公意」受不同元素影響,包括選舉遊戲,也包括經濟制度,經常造就單一標準,予表面上的自由人不同無形壓力。九龍皇帝也好、美國皇帝也好,都是顛覆常規的甘草,證明社會契約並非無可突破,否則社會更易走向偏峰,人性更易像馬克思所說的化為機器。當然,曾灶財和諾頓的表演亦要恰如其分,不能為民眾和官方帶來太大尷尬,也不能利用發行貨幣的「權力」和「書法名家」身分致富。結果,在他們身上,出現了度身訂做、不能轉移他人的「社會非常契約」。

時至今日,諾頓因有調停美國暴民排華的「政績」,被視為美國多元文化精神的捍衛者;因「下詔」倡議成立聯合國,被看成國際主義先驅;因「市民都接受了既定事實」,有國際法學者論證他的統治是「合法存在」,近年甚至有一個微型國家聯盟舉辦「諾頓獎」,獎勵有意「立國」的左鄰右里;更有好事者把諾頓神化為「哲學先知」和「宗教聖人」。諾頓多次「下令」修建連接三藩市和奧克蘭的大橋,終於在20世紀築成,官府在 2004年將之命名為「諾頓大橋」。127年前,諾頓崩逝,三藩市媒體全部尊稱他為「陛下」,就像日前的香港媒體一樣。「美國皇帝」的葬禮有三萬群眾送別,不知下周的「九龍皇帝」大殮,又有哪般待遇?

(原載沈旭暉《明報》國際版)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