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台灣總統大選基本上塵埃落定,本來幾乎成功的「藍白合」最終不但破局,還出現極多中學生「搞莊」也不會發生的鬧劇。但在「花生」一輪之後,其實也可以看出台灣政治深層次結構的一些潛規則。

這裏有兩個貌似簡單、但其實很難解答的問題:

1. 根據民調,「藍白合」如果成功,在野黨整合後的民望確實比民進黨候選人要高,而這不是第一天的數據,這趨勢在過去兩年基本上都很清晰。但綠營一直不見得有很大危機感,為甚麼對在野黨各懷鬼胎充滿信心?

2. 如果在野黨讓民進黨「下架」真的是最強誘因,理論上誰當總統,都應該不影響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因為「下架」後起碼可以有所分賬,否則就一無所有,那為甚麼最終依然破局?

這裏的答案,似乎反映對台灣若干既得利益者而言,誰當總統,其實對自身利益影響都不大。

例如那些地方派系不會太受執政黨影響,自己在地方有另一套倫理,無論誰是總統,都會繼續吃得開。而民進黨執政日久,其實與若干在野、民間人士也結成了共生關係,這除了是儘量培養暗子拖後腿,也是確保就算自己落台,也同樣不會一無所有。至於那些需要投機的政客,在各自陣營的內部整合已經確保了分贓,對他們而言,真正的「選舉」其實已經結束。例如韓國瑜排在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名單首位,時代力量的黃國昌臨時跳槽到柯文哲的民眾黨等等,完全都是密室政治。

對柯文哲、侯友宜、郭台銘三人而言,「破局」的潛台詞,就是說目前各自所得的,都已經比「屈就」當整合後的非一把手更多。這裏訊息量就很豐富了,無異於說當副手等同於被陰乾,但現在各自手握一方勢力,選後依然可以坐擁山頭討價還價。真正的「整合」,可能選後才開始,例如郭台銘和柯文哲如果全面整合,是否足以取代國民黨,就不無可能。民眾黨如果通過以戰養戰,立委數目大增,也是加強柯文哲作為政壇一極的實力。

這反映台灣的縣市長、立委們,都擁有不少的權力,例如地方財政有不少自主之處,立法院的委員會可以撥款,行政機關也有批項目的大權,這些和總統的政治取態、中央政府的基本政策可以毫無關係。例如柯文哲任內的台北市就搞過「參與式預算」改革,讓民眾直接決策若干範圍內的 budget。台灣還有一些白手套組織是永恆的存在,有自己慣性撥款的對象,而無論誰當選,也會繼續通過這些白手套操作。

所以最有誘因要變天的,除了真正有非常強烈意識形態信念的一群,也就是可以直接從變天得到新資源的一群。但由於這個結構已經超穩定,如果還有資源憑空而降,無可避免地會是來自境外(例如中共、美國)。例如上屆大選的地方廟道、同鄉會等,據說就得到大量境外經費。不過這條財源近年已經被嚴打,香港淪陷、加上世紀疫情,已經令馬英九時代建立的渠道被破功得八八九九。

住在台灣日久,也難免傾向相信無論誰當選總統,大方向都不會有太大改變,對社會民生特別如此,就算是涉及中美關係的大格局,也早就有了大量既得利益者在不同崗位確保 continuity。大概也是因為見識了台灣政壇的超穩定結構,加上公務員總會把政策改頭換面成為既定工作流程的本領,台灣人民對選舉的熱情已經大幅下降,如果覺得選舉真的非常重要,斷不會如此。

▶️ 國民黨國際部副主任黃裕鈞:國民黨必須走親美路線,才有出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pu-CSKjU64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