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年份:約2000年
來源:沈夫人Hello Kitty冷宮

在過去二十多年,香港最成功的軟實力icon之一,一定少不了麥家碧創作的麥嘜、麥兜、麥太、麥炳這個「港豬家族」。我家除了有極大量大而無當的 Hello Kitty 公仔,還有一些倖存的「依附產品」,例如圖中的麥嘜、麥兜公仔,彷彿見證了那段最後的香港情懷歲月。相信同代沒有多少人家中毫無麥嘜藏品,哪怕是明信片、生日卡、故事書、電影戲票,多多少少總有一些,可見其滲透率之驚人。

這個系列出現於1995年,大熱於曾蔭權任內,大概是2005-2012年,也因此無可避免地捲入政治。作為一個本土動畫的主角,麥嘜家族如果得到政府加持,對爭取資源(特別是財團資源)、加速國際化,自然會有一定幫助;但如果這個政府不得民心,卻又隨時弄巧成拙,連基本盤也失去;然而要是得罪了若干方丈,被對方分明搞針對,同樣後患無窮。怎樣拿捏分寸,從來不容易。

麥嘜、麥兜面對的困局,完完全全就是香港人要面對的困局。

麥家的故事,本身是非常本土的,sell的也是本土情懷,這是它大受歡迎的原因。這從來都是成人的童話,小朋友不可能明白各種歷史隱喻。例如「菠蘿油王子」,令人想到「九龍皇帝」,隱含貴族淪落到香港街頭、然後如何逆境自強的香港精神,基本上就是舊上海精英逃難到英屬香港的寫照。又像長洲、李麗珊、奧運、馬友友等設定,都講述了香港人以西化為國際化的終站,嚮往的是哪一種價值觀。

在2000年代,以我親身理解,麥嘜是政府的重點統戰對象。一方面,一些廣告出身的建制智囊前輩最擅長統戰這類背景的文化人,政府的官方認證、加上財團的認可,令一切官方活動的內部建議宣傳名單都少不了麥嘜;另一方面,曾蔭權時代重用的 spin-doctors,也看中麥嘜的民間色彩,認為可以和曾蔭權當時的本土形象「孤獨的推銷員」結合。

那幾年,大概是麥嘜家族最入屋的黃金時代,但爭議亦隨之而來。特別是麥嘜中後期故事有被認為為市建局強拆漂白之嫌,令一些本來大力宣傳麥嘜的左翼文化人非常不滿。

到了梁振英時代,麥嘜家族已經很少新故事面世,就只有平面產品繼續在市場流傳,成為純粹的商業產品,就像新香港那樣失去靈魂,剩下軀殼。

畢竟在新時代,要怎樣避重就輕「說好香港故事」,在大氣候變遷下,都不再可能面面俱圓。到了連童話也可以「違反國安法」的荒謬年代,如果有心人要抽稱麥嘜的「港獨符號」,就像要強行穿鑿附會入面是「中國洗腦工程」,反正要上崗上線,從來怎麼說都可以。

在物是人非的年代,再看到二十年前的麥嘜、麥兜公仔,不得不慶幸他們「生得逢時」,香港才可以孕育屬於香港人的最後圖騰。

▶️ 小丸子配音員張雪儀:移民加拿大弘揚廣東話配音技術:這是傳承香港文化的使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9qbTEct00Y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