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三.港漂編劇

現在香港電影劇組的編劇,大部份都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其實,香港的大學的傳媒學院也有不少內地畢業生,他們不多在香港劇組或自由作業,反而比較多加入電影公司當In House編劇。(當然也跟他們畢業後需要在一家公司工作以獲得居留權有關係,成功得到居留後就繼續留在同一公司工作下去,又或是回內地發展。)

老闆們會覺得港漂一方面了解香港,能寫有關香港的劇本,甚至懂得寫廣東話對白。二來又覺得他們了解內地觀眾口味,也了解國內的風向,內地出身政治成份也不用擔心(這點國內公司會比較放心,不怕誤聘「黃人」、「黑暴」引來危險)。看起來是零死角的選擇。

但一切實運作起來,就沒有預期中美好。

劇本是文化結晶。港漂們對香港文化的認知其實還不深入,一份劇本到達劇組人員手中,一讀下來眉頭就不其然越皺越緊。對白、用詞、文法,還是脫不了普通話的思維和內地用語。有時突然加一句「在香港就是要炒樓啊!」之類的對白,以顯「港味」,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讀起來就萬分扭擰。導演、工作人員、演員幫忙指正,編劇才來跟著修修補補。修補完之後,編劇也不會太懂這樣改是為什麼,拿捏這樣修改效果是「好」還是「不好」。只能你這樣說,我跟著改。拍攝過了就交差了。劇本應該是一個故事的根本,現在本末倒置,又會加重了其他工作人員的負擔。

另外,劇本細節很多時候牽涉Research,香港編劇都會利用自己的人脈去查問。(例如要釐清一些警察辦案流程或行內術語,就打給某位警察朋友了解)。但港漂在香港的人脈始終較為單薄,通常未能做到這方面的工作。結果也是其他工作人員承擔。這樣下來,故事怎會好?

最核心的核心,某程度上,是香港人和內地人的思維本質差異。舊香港人仍是自由思考的環境下成長,自由創作後根據要求收緊的空間,總比在原本充滿框框的思維空間稍稍要大。例如我曾有一次跟一位港漂編劇談論她的新故事計劃,大概是以加害者角度出發平反的一個故事。(日本也有不少這類的題材)他有點擔心的問我這故事會不會很反動?雖然我當下安慰自己他可能詞不達意,但在香港聽到以「反動」形容一個創作,對我來說還是很震撼的。

原本老闆們以為的無死角人才,工作起來處處需要本地人員補鑊。如果某些漏洞到最後都沒修改,香港觀眾一看一聽就會發現。最後又是「香港影視粗製濫造」埋單。

香港的影視人員專業精神仍是手屈一指,可惜合拍片的靈魂先天已經歷太多折磨,成品猶如整容過度,令人生厭。「人才」、「創新」、「文化底蘊」種種的錯配,和內地文化和生態所引發的創作折損,讓我不禁屢屢憤怒和嘆息。現在還能寄望中低成本的製作,受內地資金的影響較少。才可以較好的保存主創人員創作理念,以及香港的文化和精神面貌,繼續「說好真香港故事」。

這封信一路寫下來,回想日常工作所見,心中百感交雜。影視行當,怎會不明白「花無百日紅」的道理?不會否認香港電影風光不再,但踏實創作、製作,長存志氣,終有一天再創高峰!

謝謝教授,共勉之。

▶️ 馬來西亞傳媒工作者杜晉軒:楊紫瓊奪奧斯卡影后,為何國內馬來人比華裔更興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Y20KkO0wSU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