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我是一名香港電影從業員,現時整個行業每天都在面對因內地市場,而引起各種古靈精怪的苦難和委屈(用「古靈精怪」形容真不為過),工餘時間看著日日新鮮鑊鑊甘的香港新聞和現象,一直感到這行業頗能折射到香港的現況。

再看到日前周潤發先生在韓國釜山電影節記者會的中國電影審查制度言論,被小粉紅們拿著碎掉的玻璃心強力出征聲討(也只剩神級電影人能在國際場合開懷說實話了,可悲),反駁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是「人才的凋零,創新的不足,以及自身淺薄的文化底蘊」(娛壹內地網民留言截圖),也不停聽到各地觀眾說「合拍片越來越難看」,我也很同意。

但是,為什麼呢?

中國電檢制度擠壓電影創作,人盡皆知。既然尊貴的國內觀眾指點出「人才」、「創新」和「文化」問題。我就跟據這些互為影響的元素,以我在行業內的一些淺薄的經歷和感知,解釋一下電檢制度影響以外,為什麼合拍片真的真的越來越難看,如有錯漏,歡迎指正!(有時大家開工睇住要拍嘅劇情都覺得好惡頂㗎!唉!)

一.投資方本質改變引發的問題

港產片以前的開發模式,首先電影公司老闆說要開項目,或是導演有劇本叩老闆門索取資金。Line up好了就開拍,拍完後老闆看片對成果有意見的話,修改後就上映。以前一部戲的投資公司沒現在那麼多,話語權在老闆/監製/導演等核心人物,也就那兩三個人,基本上「一言堂」,可一鎚定音做決策。

及後2003年香港加入CEPA,香港電影人開始北上進入內地市場。那時中國的製作水平尚未及香港,合拍片會跟國內的大型電影公司和電影廠合資,其他國內資金也對投資影視這夢幻行業趨之若鶩,五花八門的熱錢源源不絕。什麼煤老闆呀,實業工廠的老闆呀,都說要拍戲。但當時那些老闆或許仰慕導演的名氣,相信專業,普遍不太干預劇本劇情(花生一點就是對女演員人選有些要求)。

另外,國內電影投資公司那時的態度還是比較平和,政府電檢制度空間較現在還是相對寬容,所以主導權仍在主創人員手中比較多。故事結局當然還是邪不能勝正,不能有色情和鬼怪等等。但人物設定仍可以比較有灰色地帶、有血肉。成品質素現在看來都有一定水準,畫面上拍到以往港產片少見的宏大場面,也比較保留到導演的個人風格。

及後平台坐大、大數據時代來臨,一切就越來越壞。

騰訊、愛奇藝、貓眼等等手握網絡觀眾來源及發行售票窗口的平台兼營投資和開發,成了內地影視圈不可或缺(或得罪)的巨大勢力。加上近年中國影視生態經歷各種官方整頓,審查的限制越來越多(本身根據國情已添加了一堆紅線)。票房又不如前幾年動輒破十億或更多,電影公司投資轉趨審慎,對平台的依賴日漸傾斜。

電影公司跟平台合作有各種好處,首先能融資或獲得項目大部份的資金,然後再找其他投資者加入。製作的資金壓力就變小,向其他投資者或演員Sell Project時,也多了一層成事的信心保證。電影製成後,又不愁日後的影院發行或網絡平台上架(即生產線的上線和下線基本無憂)。電影公司又有多一部作品成為戰績,有利公司日後Sell客或Sell其他Project。

平台掌握觀眾口味或觀影取向的大數據,並以這些數據分析和㨂選開發的項目,或是要求敲門的劇本加入某些觀眾數據上熱衷的元素。本來修改劇本吸引觀眾是很正常的事,但中間的操作的人和方法,才讓人無語。

(待續)

▶️ 馬來西亞傳媒工作者杜晉軒:楊紫瓊奪奧斯卡影后,為何國內馬來人比華裔更興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Y20KkO0wSU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