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家書大長篇】 李家超建制派「四用四不用」:文革是怎樣提撥新人上位的?(下) (Patreon)
Content
續昨談及李市長的用人準則,一個可以參考的基準自然又是文革。
文革開宗明義要打倒「走資本階級路線的當權派」,但根據毛澤東的定義,大多數「老幹部」都屬於這個類別,如果全部打倒,又無人可用。於是就有了一個所謂「老中青三結合」政策,大量提拔不學無術、只懂鬥爭的「青年才俊」,配合一些純粹執行的中年技術官僚,再「解放」一些被打倒或被靠邊站的老幹部,給他們機會「改過自新」,但已經不能再是「從前的我」。
參考這個標準,李家超的另外「兩用兩不用」,可以這樣概括:
第三,他不用學界。這裏「學界」的定義,已經不包括所謂反對派學者,而是建制派的正常學者也不在備用之列。李家超的核心「思想」是所謂「以結果為目標」,也就是「先有結論、才有論證」,所以絕不可以「research-based」、憑數目字去決策,只可以扭曲數字,去「說好新香港故事」。例如任何正常經濟學者,都會知道目前形勢非常大鑊,去想辦法對症下藥;但李家超團隊卻天天扭曲數字,去自欺欺人,吹噓「形勢一片大好」,這和「大躍進」的「超英趕美」文宣,一模一樣。
不用學者、不准研究,他卻愛上 management consultancy 那一套:先有必須要達標的口號,然後找「顧問公司」這類人來提供 justification,去度身訂造「KPI」,然後說自己「達標」、「做到嘢」,去向上級自圓其說,說已經「交足貨」。他重組中央政策組為「特首政策組」,昔日CPU首席顧問劉兆佳教授起碼學術地位崇高,講一套之餘、至於也會「做一套」,現在的首席卻是雷曼兄弟倒閉後出來的黃元山,that speaks for all。
第四,他不用傳統政界。昔日建制派其實也不是沒有有質素的人,但有一大批都已經被定性為「前朝餘孽」,完全「被退休」、被side-lined;就算留下來當花瓶的,例如在行政會議那些,也因為整個行會都被「國安會」架空,而等同行屍走肉。究竟行會成員有多大影響力,從葉劉淑儀繼續酸下去,已經反映得很清楚。如果問任志剛怎樣看李市長的「夜繽紛」,相信很難說出正面評價,但那又如何呢?
假如曾蔭權、唐英年身邊是建制派的昔日主流精英,梁振英要把他們打倒、洗牌,換上的是二、三流的精英,現在新上位的卻是徹頭徹尾的「反精英」:一大批名不見經傳、就算在建制派內部也毫無認受性的人,例如民建聯、工聯會的那批三十多歲的「才俊」,一批做過傳媒佈景板的「小花」,還有左派社團逐個交人的人頭,這就是「團隊」。面對這樣的「施政」,連梁振英時代的「左王」邵善波也「頂唔順」,可知甚麼是一山還有一山高,一谷還有一谷低。
這又有甚麼可能不是「沒有最柒,只有更柒」?這就像一群大齡兒童,以全港市民福祉去玩家家酒,天天猜枚「邊個夠我柒呀/我最柒......」,令人慘不忍睹。
最弔詭的是,北京其實對一切袖手旁觀,就算有甚麼人才可以推薦/被推薦,都會說「尊重特首決定」。但現在「新香港」政府和港澳辦、中聯辦之間,早已是非常直接的上下級匯報關係,「政府」只負責執行,兩辦的地位更高於黨委書記,李市長的真正身份,其實頂多只有「副市長」地位。要是北京要空降任何人,李市長可以say no 的可能性是絕對的零。
要不是李家超完全是一個outsider,對政治一竅不通、人脈接近零到這個地步,又怎可以這樣方便執行「建制大換血」的陽謀?
▶️ 千古奇冤:葉劉淑儀10大條件比李家超優勝,何解做唔到市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Ha1rc3n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