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綜合昨日談及「用李家超說好新香港故事」的「邏輯」,其實已經很清楚:北京根本不希望香港經濟回復從前,反而真心希望香港經濟和深圳「同城化」,除了可以繼續供北京部份權貴洗錢、走錢、提取美元,並不願看見香港的經濟結構和深圳、上海有任何分別。如果不摧毀香港原有經濟結構,又怎樣達到這目的?

但公然這樣說,又會令自己很沒有面子,因為這變相說明《港區國安法》摧毀了香港的經濟。於是,就需要李家超這樣的被國際制裁的「人才」,讓一個完全不稱職的人,處處顯得很努力的「振興經濟」,讓各界都認為北京已經「盡力」。到頭來還是一事無成,不過是李市長無能的責任,或李市長被「外國勢力」制裁的緣故。要是起用了任志剛、葉劉淑儀或曾俊華,真的讓他/她們「不慎」做出了一些成績,怎麼辦?

其實香港和深圳及內陸地區的關係,我們說過很多次,屬於典型的港口和腹地(hinterland)的配套,就像新加坡和柔佛的關係。如果政策得宜,腹地可以很有效的促進港口經濟發展,港口也可以很有效的惠及腹地經濟,香港和新加坡過去百多年來,基本上,分別都是這樣。

由於存在防火牆,去分辨兩者的差異,就算腹地的物價指數便宜很多,港口很多人會走過去消費,港口內部的貨物和服務都依然無可取代,因為大家屬於經濟學上的兩條不同 curves。問題是《港區國安法》令「新香港」和中國普通城市再無分別,任何消費者都會覺得「南深圳」和「北深圳」基本上「sell」同樣東西,而這些東西上海甚至可能更抵買,過不了很久,就會變成同一條curve。

這就是「同城化」。

Common sense 會告訴我們,既然「新香港」的學校不能暢所欲言,由於要過猶不及,國民教育的洗腦程度甚至可能比深圳更誇張,那為甚麼「新香港」老師的薪酬,會是深圳老師的好幾倍?為甚麼「新香港」的學費,又會是深圳的好幾倍?當住在「新香港」的僅有好處是基建便利、衣食住行方便,今日上海、深圳也是以同一賣點作招徠,那樣有甚麼理由香港的樓價,會遠高於其他中國大陸城市?

這不是說「新香港」經濟會崩潰,也依然會有賺取高薪厚職的精英在「新香港」存在,正如上海、深圳同樣有薪酬很高的精英在享受人生。但既然大家都沒有甚麼不同了,無論是薪酬、物價還是樓價,整體也只可能慢慢趨同。過程中,「新香港」經濟一定會經歷慘痛的轉型,就是現在的模樣。

如果北京不希望「新香港」除了走錢、洗錢、拿美元之外,和普通中國大陸城市毫無分別,不希望「新香港」經濟完全「大陸化」,確實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現實是全部都沒有做。給外界看見在「努力」做的,就是在香港建制陣營內百年難得一遇、對經濟和政策都完全是門外漢的「人才」領導下,天天高調宣傳、卻完全是不著邊際的大大小小鬧劇,帶領全體高薪、而再沒有思考能力(或權力)的公務員白忙幾年。

「打右燈、向左走」,就是要掩飾其實正在全力推進「一國化」、「同城化」、摧毀香港昔日大部份經濟結構的國策。

從這角度看,李市長的工作,實在是很「稱職」的。北京實在是「深慶得人」。

▶️ 千古奇冤:葉劉淑儀10大條件比李家超優勝,何解做唔到市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Ha1rc3nso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