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一位海外港人朋友日前私下和分享了一些慨嘆,令人感觸良多。以下的故事,相信不少有心人在過去幾年,都會有共鳴。

C 先生是香港高材生,升學美國多年,一直專心做研究,從無參與政治或海外香港人群體。直到2019年,和不少素人一樣,被「反送中運動」感召,走出來希望在自己的海外崗位貢獻一己之力,開始了一些港人組織,無償進行了各種活動。

但幾年下來,他覺得能夠再做的已經不多。這並不要緊,不快的是發現海外港人組織並不團結,充滿是非和山頭主義,真正願意做事的越來越少,搞事的人越來越多。劣幣驅逐良幣,不少有心人都悄然離開,回到自己本來的崗位,發覺那個世界開心、快樂得多。雖然依然很熱愛香港,很希望為香港人做點事,但對「海外港人組織」的泥濘,都有了陰影。

其中一個令他大開眼界的「亮點」,是網絡「水泥隊」的出現。

他有份成立的海外港人組織一直不太高調,只參與社區內的活動,社交媒體也不會有太多留言,純粹用作資訊發佈。直到他近期發現不斷有「假account」留言,內容都是關於某個海外港人組織正在進行的活動,而且會分別由正面、反面角度留言,內容充滿人身攻擊,去相互引起「罵戰」。由於這些帳號太假,明顯不是真人(他的專業研究反而很熟悉這類操作),於是激起了他的好奇心,去研究究竟這些帳號是怎樣運作。

研究下來,發現這些假account平日都是分享各種劣質內容農場,它們的「內容」都是圍繞海外港人的是是非非,例如某領袖的感情生活,某地方的錢銀瓜葛,哪個人是鬼哪個人又要捉鬼等等,烏煙瘴氣。那種劣質改圖風格,就像復古到十年前。

他慨嘆根本不會有正常有質素的人被這類留言影響,因為一眼就可以看穿,只會對其心生鄙視和厭惡。如果做的事情真的有益有建設性,又有甚麼需要用這種左道旁門方法?這會令本來意存觀望、疑中留情的人,也會將其write off。但如果他們的受眾根本就是「電子唐人街」內,每日靠這類「花生」度日的人,物以類聚,卻又不會完全沒有效果。只是對大局,絕對弊多於利。

我知道他是很有心的素人,對過去十年香港政圈、社運圈的醬缸泥濘毫不認識,於是建議他重溫「水泥隊」的故事,並告訴他經過那些歲月的香港人,基本上都只會一笑置之,不要太認真。他看過之後,很慶幸自己從不在那個圈子,也很不希望未來會和這類操作沾上邊。

其實,誰不希望這樣?

2019年最難得的是喚醒了無數有質素、有能力的有心人,並非傳統「政工作者」,也從無打算以此為生。我認識很多這一類朋友,一直盡力相互支持。但到了今時今日,似乎不少朋友的共識,都是應該維繫海外香港人做實事,同時儘量避免再在「電子唐人街」的同溫資訊層打滾,要貢獻自己的族群,就應該融入主流社會、壯大自身實力,做好自己、然後回饋,就是最大的貢獻。

▶️ 于非:為了香港人的未來,我們還可以做什麼?(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2kM6XyHaxQ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