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Netflix 的紀錄片一向都很值得推介,早前看了美國R&B天后 Nina Simone 的傳奇故事,無論從音樂、社會、文化、政治、心理學、國際關係角度,都充滿思考空間。就算是沒有聽過這個名字的朋友,也保證會有所得著。

Nina Simone 有一首翻唱的《Tomorrow is My Turn》,是我playlist的最愛之一,不過令她令留青史的還是一系列和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有關的經典:在那個年代,雖然歌手普遍都有一些政治態度(例如反戰),但一線歌星走得那麼前、成為「勇武派」的例子,卻絕無僅有。

這位歌手最獨特之處,就是出身於艱苦的古典音樂鋼琴訓練,本來目標是成為美國第一位在紐約卡耐基演奏聽演出的黑人鋼琴家。但因為膚色原因,始終未能進入一流音樂學院,唯有在酒吧伴奏維生,逐漸被要求自彈自唱,就這樣創作了大量金曲,彈出了自己風格,成為一代大師。她擅長將古典鋼琴根底放入R&B演奏內,很少音樂人有這樣的造詣,成了她脫穎而出的獨有背景。

華人很難駕馭 R&B,除了因為沒有那種文化、土壤、天賦、環境,也因為社會普遍不太接受任何人很 expressive 的表達情感。不過反過來說,很多傑出的 R&B 歌手正因為有很豐富的情感、很敏感的性格,到頭來甚至有了情緒病、抑鬱症。Nina Simone 就是典型例子。

她的一生有大量complex,雖然成為了樂壇天后,但依然為不能圓古典音樂夢,而感到鬱鬱不得志,總是要求觀眾像聽古典音樂那樣正襟危坐,並以「屌客」馳名。她的丈夫是超級經理人,對她的事業成功居功至偉,但不斷虐妻,兩人就在這種又愛又恨的狀態中,渡過了事業全盛期。她對人越來越情緒化,喜怒無常,這都是典型的 bipolar 徵狀。

這一切,到了她參與六十年代的黑人民權運動,就全面得到釋放。她雖然與馬丁路德金等民權領袖相熟,但其實不太相信「和理非」,反而更接受 Malcolm X 一類的激進思想,曾公開主張用「一切手段」追求黑人獨立、喚醒美國黑人的種族優越意識。這令她逐漸被主流媒體杯葛,但這個人生階段,卻可能是她一生人最能找到自我肯定的時刻。

只是到了運動高潮之後,她明顯「返唔到轉頭」,一個人走到西非利比里亞去 soul searching,以為那是黑人的理想國度(利比里亞是美國解放黑奴建立的國家)。但從此沒有了收入,坐吃山崩,情緒問題又越來越嚴重,最後逼於無奈回到歐洲復出,從頭開始,卻已經過了黃金歲月,而且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不過 Nina Simone 還是幸運的,因為她有一群好友拯救她戰勝抑鬱,而法國名牌 Chanel 選了她的舊歌為主題曲,令她忽然又成為流行樂壇寵兒,得以回歸經典歌手行列。

她在訪問中慨嘆,民權運動其實甚麼也得不到,「但所有人都散了」。雖然她口中說不後悔,但心底情緒,溢於言表。然而如果單純結果論,這並非事實: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怎樣說也是非常成功,不是說從此再也沒有歧視,但今日美國一切要政治正確,和六十年代早就不可同日而語,Nina Simone 也有一份功勞。

問題是怎樣全情投入參與社運,又能保持理性的事業,她的一些同代人、例如另一位黑人騷靈天后 Aretha Franklin 就處理得比她成功,自己步入主流樂壇殿堂,同時也有民權運動聲樂《Respect》傳世。然而另一方面,Nina Simone 這種性格巨星,正因為經歷了一生高低起伏,音樂卻又可能更耐聽、更有韻味。

我們有沒有東方版本的 R&B 天后?客觀而論,以歌論歌、以style論style,本來其實是可以有一位的,可惜......

▶️ 非洲人為何哀悼「黑豹」逝世:非洲未來主義的超級英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sh-iksP2Fs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