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家書大長篇】從《給十九歲的我》到 JPEX (Patreon)
Content
大半年前,《給十九歲的我》引起不少風波。一位朋友很同情張婉婷導演,認為她雖然有錯,但不應該得到不成比例的批鬥。日前,同一位朋友對JPEX 案令一眾 KOL 被捕顯得非常興奮,對林作出事更是手舞足蹈,hyper 得無以復加。
這兩件事情理應毫無可比性,不過都很值得思考:前者是專業操守、個人自由、社會霸權之間的角力和演化,後者是很深層的經濟、社會結構。問題是多少人會從中認真分析?JPEX 涉及 Web3 的理論和實踐、真與假,與及社會龐氏騙局的形成。要了解箇中原理,才可以分辨科技先驅和騙子;但聚焦在個別人士,只會釋放在正常渠道不能釋放的負能量,卻是見樹不見林。
一般 common sense 會告知,這類結構的 big boss 很難知道其真身,就算知道了,也很難處理,因為這類結構涉及系統性的走錢,「水很深」。但拘捕最下游的魚毛小蝦,卻可以很juicy,而且不涉及風險。
林作、陳怡以出位言行經營形象,自然會預期了一切相應 package。但類似張智霖這類藝人,如果只是接 job 代言、沒有其他參與,平日也不特別討人厭,卻被網民期待「幾時坐監」,那就反映了另一種心態。
自從「新香港」變天,如何接收資訊,一直很令人擔心。由於有意義的課題都不能再討論,就算討論,由於失去 primary sources 的 access,很快又會進入假大空、標題黨、想當然的狀態。於是最容易「討論」的,就會是吸睛的相對瑣事;而人性本來應該關注的、釋放的,就會轉移到這類事情身上,特別是人身上。
政權也好、不同立場的新媒體工作者也好,都很知道這種操作。政權畢竟掌握了議題設定權,總是嘗試通過人格謀殺,例如渲染被捕者家中的性玩具,去嘗試 spinning。但就算是同路人,會否冷處理?其實也同樣愛花生。
這是典型的文革現象,通過批鬥人,去轉移視線。
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該有合適的政策,同時保障 fintech 的誘因和發展,與及投資者的利益,還可以和幕後黑手角力、博弈,這是真正金融中心應有之道,例如新加坡。「新香港」的現狀,一方面保障不了投資者,另一方面又會令真正的創科無所適從,成了 neither here nor there 的漏洞,只便宜了終極 evil 玩家。
如果JPEX 案可以改善這結構,相信沒有人會覺得不理想。但卻沒有多少人對「新香港」當局有這樣的信心。政權能夠思考的,就是對林作用手銬、而陳怡不用,去製造供 viral 的圖片。但再上移幾格又如何?
如果每日看著 social media,人會變得越來越庸俗、反智,逐漸再不能分辨真正的重要議題,只會被演算法牽動起舞。就像早前政權渲染的福島核水海產,其實一點討論價值都沒有。
從來覺得,生在亂世,我們應該以閱讀北韓的視角閱讀社交媒體,有充份抽離、充份限時,而且以我為主的掌握閱讀主導權,而不是被 set agenda、被閱讀。每天看見家人、朋友有理沒理這樣那樣掃來掃去,我是由衷感到憂慮。
▶️《給十九歲的我》:「用愛浸死你」Vs 「學生同意書」的文明衝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tGh4ApkT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