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之前說舅父的故事時,談及他病發前有幾位香港好友,一同經歷文革「上山下鄉」前的廣州讀書生涯,都是香港左派機構的高層子弟。其中一位是方宗武先生。

方宗武的父親名叫方志勇,是香港左派文化界的元老,曾長期擔任廣東省人大代表。然而方志勇代表的機構「香港上海書局」,表面上卻是一間新加坡公司的香港支部,坊間一般人都不太知道這個集團的子公司原來有那麼多,也搞不清楚上海、香港和新加坡之間的關係。早前接觸到方宗武前輩,了解了一些香港上海書局的故事,處處可見舊香港確是非常國際化的特例。無論左中右陣營,故事都非常 global,這裏也會分享一二。

「上海書局」在新加坡成立於1925年,距今差不多整整100年。「1925年」是甚麼概念?

在中國大陸,以軍閥姿態統治廣東的孫中山在1925年3月病逝,國民黨北伐尚未開始,不久國民黨和共產黨在英屬香港策動「省港大罷工」,當時的港督是金文泰。在北方,北洋政府領袖是臨時執政段祺瑞,但各大軍閥已經失去獨大勢力,混戰不已;1925年在上海租界發生由反日運動衍生被鎮壓的「五卅慘案」,但上海灘依然是列強共管的必爭之地。在新加坡,依然屬於英屬海峽殖民地一部份,總督名叫 Laurence Guillemard,但和英屬香港的互動很密切;幾年之後,完成港督任期的金文泰爵士,就被派到新加坡繼任「海峽督」。

換句話說,上海、香港、新加坡三地的文化交流,早已有之。三地都是以華裔人口為主體,但又不是直接被中國大陸政權管治,而是由西方國家直接殖民或「租借」,同時卻又難免深受中國大陸的各種思潮影響。這種夾縫中的獨特性,令他們的民間之間有了很多交往。而論及國際化及繁華程度,1925年的上海,明顯還要超出同期的英國殖民地新加坡和香港。

新加坡上海書局的創辦人有兩位,都是來自上海:王叔暘與陳岳書。他們本來在上海一家名叫「三友實業社」的公司工作,這是一間「愛國企業」,宗旨是向海外、特別是南洋推廣國貨,目標主要是海外華裔,所以王、陳二人也可以被看成是當代「左派買辦」,陳岳書更長期住在新加坡推廣國貨。

不久他們熟悉了南洋環境,發現在華裔聚居的新加坡居然沒有一間華文書店,也沒有自己的華文出版,於是就自資創業,離開了「三友實業社」,成立「上海書局」。在新加坡的書局取名「上海」,除了紀念他們來自上海,也是因為當時「Shanghai」是一個國際尊重的品牌,象徵了東西文化匯聚的國際都會,就像昔日「Hong Kong」。這就像台灣的「上海商業銀行」,其實是源自舊上海的品牌一樣。

從這種背景,可以想像這間新加坡文化產業具有非常強的「大中華意識」。那他們怎樣和香港拉上關係,方宗武怎樣和舅父成為同學,就是另一個故事。

(待續)

▶️ 上海生與死,與50年代的「小上海」香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f-BiqpC4-M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